盖州这个地方虽然远离城区,历史上却繁华一
盖州市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个文化大县。西汉高帝时代,它就闻名于全国。唐宋辽金乃至元明清时代,更是名贯四海,享誉辽东。迄至今天,走遍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人不知盖州,无人不晓盖州。为什么?凭什么?为的是盖州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凭的是盖州一代一代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存。
浮过历史烟云,盖州大地地上地下古建筑、古寺院、古遗址、古文物可谓灿若星辰,数不胜数。各乡镇,北至青石岭、城关,西至团山、沙岗、西海,南至双台、陈屯、杨运、九垄地、归州、九寨,东及东南小石棚、梁屯、万福、什字街、矿洞沟、卧龙泉,东至徐屯、暖泉、团甸、高屯、榜式堡等等,地上地下历史、人文更是灿烂辉煌。尤其是盖州古城内,古遗址如崇教寺、兴隆寺、城隍庙、千佛寺、火神庙、娘娘庙、四大会馆、明清县衙等,举步皆是。地面遗存钟鼓楼、上帝庙、普济寺、财神庙、三官庙、明清街道、老宅、民居等鳞次栉比。地下古墓葬、古文物可谓搅土即现。
解放后,盖州城及周边陆续发现的古墓葬如汉代丁屯村墓葬群、汉代光荣村墓葬群、汉代沙沟村墓葬群等等,这些无不彰显了盖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厚重灿烂的古代文明。
暖泉镇位于盖州市东部,距盖州城区9公里,因其历史上有温泉,故名。其地南依梁屯,北接团甸,东靠高屯,西邻东城。全镇多为高山和丘陵,东高西低,界靠清河。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16,人,全镇辖前暖泉、后暖泉、前红、方屯、二道沟、三道沟、龙王庙、董店、七盘岭9个自然村。其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才辈出,是盖州东部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专家组一行考查第一站是暖泉镇前暖泉村,对原“清泉寺”遗留驮碑赑屃进行考查。此赑屃被遗弃于村头河边一土坑内,整体完好无损,惜碑身碑头不知去向。清泉寺位于前暖泉村(旧为暖泉村),何时建不详,原光绪十九年《清泉寺碑》记载:“旧有佛寺一所,供奉释迦牟尼佛、菩萨、关圣帝君、龙王尊神诸圣。于康熙四年九月经本村陈公讳寿昆同合村人等捐资重修。”后几经复修。民国三年(年)二月,清泉寺改为盖平县村立第五十二小学校,其后寺庙逐渐被毁,寺碑不知去向,驮碑赑屃被丢弃河边。考查第二站是后暖泉村陈氏古民居。陈氏古民居位于后暖泉村街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原硬山顶灰瓦披面,檐前有金柱4根,檐柱4根,古式门窗。解放后改为平房,门窗被换成玻璃款式。前山墙两侧里墙壁仍保留原楷书砖雕,左为“忠厚传家远”,右为“诗书继世长”。字体厚重苍劲,突彰古宅当年风貌。此宅整体保存完好,现为村民孙长敏所有。第三站是方屯村永安寺遗址。永安寺位于方屯村方家山南坡。山突兀高耸,形如巨椅。永安寺巍然坐落于巨椅正中。其寺何时建不详,俗传始建于唐朝初期。故老言,唐初唐太宗李世民派一藩王东征高句丽。藩王途经此地,突见一胖大头佗屹立此山,周身佛光环绕,金光闪烁。藩王翻骑跪拜,叩曰此行胜则直捣高句丽,败则带发皈依,永随佛祖。结果兵败,退军此地后出家。此寺初名头陀寺,后改为永安寺。
永安寺依山而建,规模浩大,建筑宏伟,整座寺院由山门、钟鼓亭、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山神、土地、城隍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左右。山门殿。山门殿建在花岗岩石基上,前后门,硬山顶建筑,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山门左右各施角门,紧依角门为围墙,山门阶下左右各立高约20米左右旗杆一个。钟鼓亭。钟鼓亭筑于石砌高台上,钟在左,鼓位右,亭楼式建筑。花岗岩石柱,四角高翘,内置铁筑大钟和牛皮大鼓。钟楼大钟后被移于盖州钟楼上。钟为铁制,高约1.2米,宽约0.75米,上镌永安寺重修时间及捐资人名单,镌文曰“大清国盛京奉天府盖平县城东方家屯,永安寺住持僧圆颇,徒通学、通克、通经,乾隆伍年吉造。”大鼓后不知去向。韦陀楼。位于钟鼓两亭之间,是一座类似城楼的建筑,下有城门洞,顺着城墙西侧的台阶上去,楼上建有一座歇山顶建筑,面阔一间,正面供奉弥勒佛,背面供奉韦陀菩萨。大雄宝殿。大木架庑殿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角垂檐高翘,殿周绿柏横遮。殿内供奉,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东西配殿。大木架歇山顶建筑,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寺院内有二十余株直径1米左右,高10米左右的柏树,六株直径1米左右,高15米左右的国槐。
庑殿顶建筑,古代属宫廷或皇家寺院规格,其大木结构,斜坡,举架,柱梁、翼角等营造方式同其它营造方式不一样,国家有严格限制。一般地方,县乡很少。既使有,也属皇戚勋族所有。永安寺大雄宝殿为庑殿顶极为罕见,可见该寺庙地位之高,等级之特殊,值得考古及历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和挖掘。永安寺解放初圮毁,遗址现仅存清乾隆铁钟(今盖州钟鼓楼)、清道光三年重修碑、碑身、碑头、托碑赑屃残首、三棵古槐及部分建筑台基、石阶、青砖、瓦当、脊兽等建筑残件。第四站是暖泉村公所旧址。该村公所旧址位于方屯村3组原方屯小学东邻。始建于年,为伪满洲国时期伪满政权所建,是管辖暖泉境内16个屯的村级行政机构所在地。暖泉村公所总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原由正房、东西厢房、门房组成,现仅存正房。正房坐北朝南,东西长约22米,南北宽约7.6米,高约5.9米,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是典型民国建筑,并兼具一定的日式风格。主体为青砖条石砌筑,面阔7间,进深2间,屋顶为硬山式,面覆水泥瓦。檩端伸出墙外,并施以风板。整体保存完好,现为方屯村村民郭庆鑫所有。第五站是方屯村郭希鹏故居。郭希鹏(~),字鼎九,盖州城东方家屯人。民国四年(年)毕业于盖平县中学,考入东三省讲武堂骑兵科,毕业后任陆军第二十七师一○六团中尉排长。民国八年(年)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骑兵科上尉区队长、军官团队长。民国十一年(年)去日本千叶骑兵学校学习。民国十四年(年)毕业回国,任东北军骑兵第八旅二团上校团长。年6月后,任少将旅长兼护理绥远都统、察哈尔察西镇守使、东北军骑兵第一旅旅长、陆军骑兵第四旅旅长、晋北警备司令。民国二十年(年)“九·一八”事变时,戍守边隘。翌年率部驻大名,兼第七警备区司令。民国二十二年(年)后,历任骑兵第四师中将师长、第一军团骑兵指挥、骑兵第二军副军长、骑兵第三军军长、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年任胡宗南部中将参议,不久回北平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平开办利华消火泡沫厂任副厂长。年任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民革委员。
郭希鹏旧居,硬山顶建筑,现存9间正房,三间西门房;整体建筑保持完好,屋顶、檐柱、门窗、室内走廊、间壁、门扇、雕饰、家具等也基本是老样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屋垛间部分砖雕仍保持如新,很有研究价值。惜东门房被毁改建。西门房也以残毁,门洞早已不存。第六站是龙王庙村董氏将领故居。董氏将领故居位于暖泉镇龙王庙村。始建于清乾隆初期,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两位八旗将领依勒通阿、德克精额故居。依勒通阿(汉名董永杰)曾任奉天右翼汉军协领及署理盖平、辽阳等处城守尉。协领,清代各省驻防将军属官,为驻防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其驻防旗一旗之军政诸务。在东北地区,协领有独处一城或一旗之军事驻防权力。城守尉,清官名,清代八旗驻防将领,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及军事要地防卫。属驻防将军,或副都统管辖。时全国共设防守尉衙门16个。盖州为其之一,可见盖州戍地之重要。城守尉所辖军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人,多者千人。
德克精额(汉名董连环),历任岫岩、复州城守尉、金州协领,牛庄、熊岳防守尉,熊岳副都统(正二品)。防守尉,清官名。驻防旗兵将领,正四品。属将军或都统、副都统兼辖,亦或独自率兵驻防。副都统,清官名,正二品,受将军节制。
依勒通阿、德克精额故居,现由董氏后人董恩阳所有。故居现存正房五间,原为硬山顶,解放前改为囤顶。整座房屋保存完好,建筑形式为大木架结构,前出廊檐。檐柱6根,金柱6根,东二间开门,老式门窗。东西山墙,后墙为青砖对缝砌筑。室内布局有序,衣柜、被橱、门斗为实木安装,排叉棂格、门斗皆施雕刻。图案分为吉祥有鱼、五蝠临门等,总体保持了清代原始风貌。第七站董店村董氏故居门房“皇恩浩荡”门簪。董氏故居原为清盛京巨流河防守尉(正三品)吉勒通阿(汉名董永言)的故居。原有正房五间,硬山顶。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以改为倒置平房。故居现尚存一间门房。花岗岩条石,青砖砌筑。墙壁,木制大门,长方型门楣及原雕刻门簪仍保持原貌。尤为珍贵的是四个楷书“皇恩浩荡”木雕门簪,高悬门楣,完好如初。
古代,朝野上下不管是文巨武将或是巨阀大佬,住宅门庭门宅悬有或雕凿有“皇恩浩荡”字眼的是不多见的。特别是清代,规定之严格,限制之具体尤为强烈。从董氏门房雕凿的“皇恩浩荡”门簪看,董家先祖董永杰(满名吉勒通阿)当年是有“大功”的。即为国家或地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然朝廷是不会允许其门楣镌刻“皇恩浩荡”字迹的,否则,将“犯禁”,惹怒朝廷,满门抄斩。
董氏门房门簪“皇恩浩荡”四字为楷书,书法大气,端整,笔力苍劲有力,非一般民间书家书写。从字迹、笔力看,应为是时朝野重臣或高层官宦所书。门簪簪周雕凿为卷云纹,刀工镌永艺术,依稀还可看出橙兰黄赤彩绘,彰显当年住宅主人的显赫。可惜,其正房被毁,难窥全貌,不然其遗存将会更有价值。二、暖泉考查的文化价值及其思考上述考查仅为暖泉地面遗存及近年发现古寺院、古建筑地表、地下文物的一部分。据掌握,其地尚有大量历史遗存待考察。
其一《慈云寺》。慈云寺是盖州城东一座比较大的寺院,明、清迄至民国一直香火很兴隆。解放初圯毁,遗址在何处至今不详。其寺明正统八年《辽东志》记载:“城东三十里”。清康熙二十一年(年)《盖平县志》记载“城东三十里”。清乾隆九年(年)《钦定盛京通志》记载“慈云寺,在城东三十里,正殿九楹,东西配殿十楹,配庑六楹,客房及山门若干”。后盖州几部志书记载,位置均在盖城东三十里。
此寺遗址在何处,现不得而知。按各部志书记载,此寺在城东三十里。城东三十里,就地理方位,里程距离计算,应该在暖泉镇内。但现暖泉境内无任何遗址或发现。附近周边徐屯镇、团甸镇也无踪迹,因尚需进一步调查和挖掘。
其二,永安寺。永安寺为盖州古代著名寺院。俗传始建于唐初,迄唐至解放前约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初名曰“头陀寺”,后改名曰“永安寺”。其寺建筑形式为庑殿顶。庑殿顶,即五脊四坡式屋顶,又叫五脊殿。屋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庑殿顶建筑等级较高,属典型皇家建筑。古代,暖泉一个乡邑小镇,为什么出现这样一个高等级、高规格民间罕见的寺院?为什么围绕其寺,百姓中有很多传说?这中间到底演绎了多少历史,多少故事,这不能不引起考古机构、文博等机构以及历史文化工作者,历史文化爱好者去重视去考察和研究。
其三,古道。盖州暖泉境内有一条古道。这就是盖州城经暖泉通往万福、庄河自丹东的古代道路。俗传,这条路唐代始迄自民国遥遥千年,民国后中断另辟。据清光绪六年暖泉举人陈桂生撰《重修义尔岭碑记》记载“岭以义名,由来久矣!夫岭何以曰义,始因地属通衢而势最险阻者也。昔有好义者辟于前以待,今之好义者继修于后……居岭……由远方车马经历此区,叱驭者无殊九折之险,畏行者,共叹蜀道之难……后有张公慨然倡议,共捐现银,亲督塞通。由事轮蹄所至,如履康庄也”。暖泉境内董店村,原名董家店,即因清代开办大车店而故名。此古道,是盖州最早一条东行古道,即唐时通往朝鲜一条古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诚望有时之士下功夫,花力气去挖掘考证。
其四,其五,还有其它,盖州暖泉境内历史文化遗存很厚重。慈云寺、永安寺、古道等等就是最好说明。这些均具有重大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东西。解放前或明清或辽金元时期可能很一般,不算什么,但今天这些就凸显它应有的价值,很珍贵,很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特殊在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些时代的老东西。恰恰就是这些东西,它折射了古代、折射了过去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文化、辉煌的历史。时代变了,但这些老东西没有变,就是这些老东西、老建筑、老寺院、老遗址不断地永远地延续着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文明和文化。暖泉考察证明,这些百年、千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复制,丢一件就少一件,破坏一件从此就再也没有,再也看不到了。凡此总总,这些历史不可替代的地上地下古建筑、古寺院、古遗迹、古墓葬,全是国宝,每件东西都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每个时代的历史产物和璀璨文化,它所折射的东西要多深远有多深远,要多厚重有多厚重。
_________
深度盖州︱服务盖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tc/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