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城文化盖州钟鼓楼
盖州旅游网
盖州钟鼓楼带有几番历尽沧桑的形态矗立在城中的中轴线上,这座曾经遥对着“在城之阳”的大清河,能抗御外寇而耀武扬威的城门退居到二线,安然地俯视城内来来往往的人流从它身下匆匆穿过,听着门洞里传出车轮碾过石条和人们踩塌地面的声音。
钟鼓楼曾经做为南城门,后来又保留改在独立的高台基址上。称为钟鼓楼是因为后来人们在高台上建了两个小亭,分别放置了钟和鼓。
城里的钟鼓楼主要用于报时,多建于城市中心地带。除了报时之外,还作为报警和礼仪之用,有些地方称它为谯楼,谯楼在古代是城市的象征。
城中的百姓依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传递报时的信息,以便相互联系,共同遵守约定,因此钟鼓楼是非常重要的。
盖州卫的钟鼓楼至少在清乾隆二十九年还是坚持报时的。现存的《重修盖平鼓楼碑记》虽已风化,字体磨泐不清,但还有记载:住持首堂,和县里有德有威望的人商量说:“僧斯楼之住持,兹楼,邑中之香火,邑之晨昏更筹。与夫水火不虞,皆于楼之钟先教之。望视其倾颓而不一为之修葺焉,可乎哉?”可见,钟鼓楼有两个最重要功能:即“晨昏更筹”和“水火不虞”,正是报时和报警。有记载说:“明正德四年(年),盖州卫连日地震,钟鼓楼的大钟半夜自鸣三次,城东戴家峪山崩两处,长丈余。”自鸣的事是很蹊跷的。
钟鼓楼的高台建在高约一米的花岗岩条石基上,东西长36米,南北宽15米,高7米,呈梯形上敛式。台基中部有一大的券式拱门,是南北大路通行必经之要道。高台四周用大青砖砌筑。现在在台上中轴线建有一复式建筑,即大慈宝殿(观音阁),殿前带有一座卷棚建筑,卷棚左右前方为钟、鼓二亭。大慈宝殿两侧并行建有僧房,有台阶可曲尺形绕行通达高台,台阶行至一半时,抵达一组二层建筑,称为“枯木堂”。
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盖平鼓楼碑记》载:“邑之善士王守信,纠合四民,共禀于官,咸捐厥资用以鸠工市材,按其旧址而重构之。为雉堞若干,鼓楼之东北隅若干,及观音阁、配殿、钟鼓楼、枯木堂、静室、厨舍俱各,丹垩涂饰,焕然一新。时乾隆戊辰之七月,越明年已巳九月告竣。”
台上的这组建筑是依照乾隆二十九年时建筑形制重新规划的。从南大街登上钟鼓楼,站在最高处,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而今依然还能够感受到它曾作为主导时空,报晓示昏的权威,以及不平凡的那一丝气韵。那气韵,正是明初建城时宏大规划的一项得以传神的佳作。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长按图片识别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tc/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