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阅盖州观天下千载诗书城
千载诗书城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人以文名,城以人兴。盖州,自古以来儒学昌盛,蔚然成风;自金、明时始,盖州进士、举人、生员、贡士等层出不穷。明清以来,许多名家大儒纷纷在此聚徒讲学,书院、学堂盛行一时,开启盖州古代教育之先河;既有千年古城、才子之乡、进士之城,文风千年浩荡,被誉为“千载诗书城”。
一方山水滋养一方人。曾经,那些闪耀的名字给以这方山水根基和血脉,让这方山水变得熠熠生辉。
——题记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将立刻被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包围,当你走近时,又将被其中无尽的意蕴所吸引,让人不由自主细细品读,体验。
想找个兴趣相投的人?来Soul遇见青春与活力!广告前往应用市场下载关闭“盖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一直对孔子儒家思想很重视。”盖州古代素来注重教育,人才辈出,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城内最宏丽精美的建筑不是官衙公廨,亦非富第豪宅,而是学校县学。
县学又称儒学,因古代教育以儒家为正统,故名。而县学又和古代教育家孔子庙合二为一,又称孔庙。孔庙与关岳庙(武庙)相对应,俗称文庙。史料记载,辽开泰元年(公元年)十二月,位于盖州的“归州居民由新罗迁入,未习文字,语言不通,请设学以教。”辽政权同意于归州设州学。辽道宗清宁元年(公元年)十二月诏:“设学养士,置博士、助教各一人”。金大定十三年(公元年),金政权在诸路设女真府学、府州学22所,“以新进士为教授,盖州置女真州学。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盖州卫指挥吴立、张良佐主持兴建盖州卫学,座落在城内东南角。设教授、训导各一员。效仿周制,以六德、六艺训迪学生。”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盖州卫儒学置教授1员,训导4员。
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是这里的核心。千百年来盖州人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滋养孕育了代代如玉君子。
“江山代有才人出”,据史料记载金、明、清时期盖州籍进士有二十八位。金朝统治者注重推崇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和完善科举考试。盖州作为金国重镇,在此历史时期文化发展达到高峰,先后有金正隆二年(公元年)的刘仲尹、王遵古,金大定十六年(公元年)的王庭筠、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年)辰州(盖州)女真人的乌库喱仲温、金明昌二年(公元年)女真人的完颜闾山、金明昌五年(公元年)辰州(盖州)按春猛安的温迪罕达,庞铸等等七人开创了盖州有记载的进士先河。其中以金朝文学家刘仲尹最为有名。刘仲尹,字致居,号龙山。盖州人,后徙沃州(今河北赵县),一说辽阳人。家世豪富,勤奋好学。海陵炀王正隆二年(公元年)进士。历官潞州节度副使,后召为都水监丞。所著《龙山集》,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三刘仲尹小传中说,曾于仲尹外孙李钦叔处见其原本,但久佚。其诗现存近30首,词10多首,并收入元好问编《中州集》及《中州乐府》中。
在明朝辽东的72位进士中,盖州卫籍有正统十三年(公元年)陈鉴中殿试一甲二名(榜眼)之外,明正统十年(公元年)的高润,万历十年(公元年)的张祺中三人,以陈鉴为佼佼者。
陈鉴,字贞明,另字缉熙,号方庵、芳庵、心远楼。祖籍长州(今苏州),其父陈润谪盖州,遂家焉。正统十三年(公元年)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及第,是自科举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辽东(东北地区)考取功名最高者。陈鉴自幼刻苦读书,自学成才,收藏许多古书、书法、名画和器物。他是洁身自好、多才多艺的学者和官吏。天顺元年(公元年)与高润(或高闰)出使朝鲜,与朝鲜大臣有唱和,集成《丁丑皇华集》。擅诗文史籍,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在成化初年修成的《英宗实录》中,收有他著的《方庵集》、《皇华集》。陈鉴登进士第后,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公元年~年)中充讲官、进史官修撰,天顺(公元年~年)初年进侍讲学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官终礼部侍郎。陈鉴一生虽官不过三品,但却以洁身自好、学富五车而受世人尊崇。著有《介庵集》,今不传。
盖州地区发达的经济促成了文化繁盛,使得文教昌盛具备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吟咏有格,文化纷呈异彩的盛行,又进一步巩固了盖州地区的文化优势。
官学,隶属官府,故又有学署之称。官学到明清时期,自中央到地方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几级。县学即儒学,同官县学署的县学都是设在文庙——即孔庙或称为夫子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清代县的治所多建有文庙,人行至此,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以示尊崇。《盖平县乡土志》说:“文庙,在城内东南隅,清康熙间知县郭运昭建,东有文昌宫;道光六年知县潘彭年建,历有修葺,洎光绪甲午中日一役,庙庭蹂躏,士绅秦爱堂等募资修复;至庚子乱,庙宇摧残,视前加倍,经举人王郁云提倡重修,秦爱堂募捐东钱五千缗,张震清助捐东钱壹万缗,始复旧日规模云。”可见,文庙一直是得到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hj/7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