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辖境考

孩子生病父母不宜频繁换药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richangbaojian/25778.html

邵希斌,盖州市人,年3月生。辽宁省作协会员、营口市作家协会会员、盖州作家协会理事、盖州古城文化协会副主席、营口历史学会理事、营口党史地方志学会理事、营口市旧体诗词学会理事、现任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

盖州辖境考

邵希斌

盖州境内西汉始,治所基本未变,但辖境屡经变迁。现据有关文献资料,略为概述。不当之处敬请万家指正。

汉代,西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年)境内置平郭县(治所位于今盖州城老城区)。并置盐官、铁官(在今熊岳温泉疗养院和大石桥市汤池镇英守沟村),属辽东郡。时辽东郡下辖18县。平郭县即其一(今盖州城老城区)、

位于平郭周边地区有房县、安市县、文县、沓氏县4县。具体分布为西北为房县,《东汉地理图》载,房县置於海城辽河东岸。《盛京疆域考》载:“房县在海城,似为今营口县境”。《大清一统志》载“房县旧城在广宁县(北镇县)东南”。营口简史载“房县,今盘锦市大洼县清水农场小盐滩”。东北为安市县,《大明一统志》载“安市废县在盖州卫东北七十里”。《明史·地理志》载“铁州本汉安市县,高丽为安市城”。《盛京通志》谓“安市在盖平东北六十里,即古汤池县亦即安市之所在地”。文,西汉为文,东汉改为汶。属辽东郡,地在复州。《盛京疆域考》载“地在复州境”。《复县志》载“复州古为文县。”《瓦房店志》载复州治所,原在复州城。西汉设18县,境内是“文”县,东汉改为“汶”。沓氏县(今大连市普兰店市)。《奉天通志》载“沓氏,今金州厅东境”。《新金县志》载,西汉境内置沓氏县,为本境建置之始。由此可见西汉时平郭之辖境。唐贾耽道里记“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故汉襄平城也,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至建安城三百里故平郭县也”。据此,平郭县当时辖境当为北至今海城市界,东北至今大石桥汤池镇界,东南临黄海,西至渤海,西南至瓦房店市交界,东南至大连市普兰店市交界。

西汉至东汉数百年间,辖境亦发生较大变化。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辽东由18县并为11县。平郭县(今盖州城老城区)辖境当为:西北,房县交界,东北安市县交界,西渤海,西南汶县(今瓦房店市)交界,南沓氏县交界,东南至黄海。

东汉县置有变化,但疆域即辖境几乎没有大变化。东汉时期社会发展较为迅速。辽东襄平(今辽阳)已经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紧跟其次,平郭县当时是辽东最大的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相当发达。解放后,盖州地区陆续出土的一些汉代遗物。如盖州城内发现的汉代地下排水管道工程,盖州城北(今大石桥周家镇于家堡村)发现的汉代铁矿及炼铁等遗物及今汤池(原盖平县)汉代遗址发现的遍布山城的陶瓦片,盖州市城关办事处农民村(原丁屯村)、自治村,太阳升办事处沙沟村等发现的大量汉墓彩陶遗物等,可见当时冶铁、陶艺、砖瓦等制造业已达到相当规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三国,中原出现割据局面,战乱频发。东汉初平元年(公元年),辽东公孙度乘机雄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平州(辽阳城东45里)牧,领辽东、中辽、辽西三郡。《三国疆域表附考证》载:“辽东郡统县八。即襄平、新昌、安市、西安平、平郭、辽队、汶、东沓”。平郭县辖境北有辽队(今海城市),东北有安市(今大石桥市汤池镇),西南有汶(今瓦房店市),东南有东沓(今大连市普兰店)。西倚渤海,东临黄海。至景初二年(公元年),公孙渊灭亡,平郭辖境仍旧。

两晋,西晋平郭县辖境未变。东晋太兴二年(年)慕容仁据平郭,称平州刺史、辽东公,领辽东(治所位于盖州城老城区)。时辖境为辽东全境。东晋,咸康二年(年),平州牧、辽东郡公慕容廆卒,其子慕容皝自立为燕王,史称前燕。因惧其弟仁据辽东,雄霸一方,必除仁以慰之。适仁与其弟昭也密谋起兵反慕容皝,结果密谋暴露。皝誓杀仁。《奉天通志》载:“或以仁,昭之谋杀皝。仁兵已至黄水,知事露,杀使者,还据平郭。”晋书纪:“前燕,慕容仁事发,杀皝使,东归平郭。皝乘海讨仁,军去平郭七里,候骑仍告,仁狼狈出战,为皝所擒”。《资治通鉴》东晋、咸康二年(年)正月,“皝率其弟军帅及将军评等自昌黎东,践冰而进,凡三百里至历林口(今辽河口),舍轻重,轻兵趣平郭”。《奉天通志》载:“及皝至,仁以为皝复遣偏师轻出寇抄,不知皝自来,谓左右曰,今兹当不使其匹马得返矣。乙未,仁悉众陈于城西北”不想仁手下军帅率部降皝,“仁众沮动,皝从而驱兵纵击,大破之。仁走,其帐下皆叛,逐擒之,皝先斩其帐下之叛者,然后赐仁死”。慕容皝收复辽东,命渡辽将军慕容恪驻平郭。(治所盖州城老城区),统辽东。是时,平郭辖境未变。

东晋太元九年(年)慕容皝之子慕容垂崛起,建立后燕。《北史高句丽传》慕容垂“伐句丽,复二都”。占据整个辽东、辽西、玄菟、昌黎、乐浪,带方诸郡,并将平州治所移於平郭(今盖州城老城区)。这是盖州历史上设置最高,辖境最为广阔的时期。

隋至唐初,盖州地区建置不同,辖境时有变迁。至唐总章元年(年)9月,唐太宗李世民收复辽东,于收复之地设安东都护府,下辖九个都督府,四十一个州,一百个县。平郭区域为建安州(盖州城老城区)。

这一时期盖州地区辖境隶属建安州都督府(治所在今盖州城老城区)。盖州周边地区有,西南卫乐州(今大连市金州区)、北安市州(今大石桥市汤池镇)、南磨米州(今辽宁南部)、东北积利州(今丹东宽甸境内)。由此可见当时辖境,即西南至金州交界,北至海城交界,西至渤海,南至新金县交界,东南至海。

唐代后期至五代,辽东各地少数民族兴起,割据一方。《唐书·地理志》“天下乱离,礼乐征伐不自朝廷”。盖州地区建置有无变化,史籍已少记载。

辽代,契丹族兴起于辽东西部,辽太祖阿保机于后梁开平元年(年)开始,相继取渤海、据辽东。为实行统治,辽政府行政设置沿袭唐代京、府、州县制度。在其辖区内设置了五京,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京下设州、府、县。盖州地区属东京(治所辽阳)。东京下辖州、府、军、城八十七,直辖县九。当时辽宁南部相继设置的州县为13个州8县。盖州称为辰州。

辽会同元年(年)置,统建安县,治同地。卢州(今熊岳),领熊岳县,《全辽志》载:“在盖州城南六十里”。铁州(今大石桥市汤池镇),《盖平县志》记:“铁州,汉属安市县地……今县城东九十里”,统汤池县。海州(今海城市)统临溟县,治同地。耀州(今大石桥市蟠龙山西金桥镇岳州村)统岩渊县,同治。宁州(今瓦房店市永安西阳台村),统新安县。归州(今盖州市归州镇)统归胜县,治同地。铜州(今海城市析木镇)统析木县。镇海州,当为庄河一带。辽初,州县建置与过去不同的是州、县多,辖域小,治地繁杂。

是时,辰州(今盖州市)周边州县有,东北铁州(今大石桥市汤池镇)、东开州(今凤城县凤城镇)、统汤池县,北耀州(今大石桥),西渤海,南卢州(今熊岳),西南归州(今盖州市归州镇),东镇海州(庄河一带)。从县域范围可以断定,辰州(今盖州市)当时辖境应为,东(今凤城)交界,东北铁州(今大石桥汤池镇)交界,北耀州(今大石桥)交界,西渤海交界,南卢州(今熊岳)交界,西南归州(今盖州市归州镇)交界,东南镇海州(庄河一带)。此时辰州(今盖州市)的辖境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小的辖境。

辽天庆六年,金收国二年(年),金政权阿骨打占据辽东。并于天辅二年(年)将辰州(今盖州市)改置奉国军节度使,辖汤池(今大石桥市汤池镇)、建安(今盖州市青石岭)、秀岩(今岫岩)、熊岳4县和神乡(今大石桥市岳州城)、大宁(今岫岩老城)二个镇。金明昌四年(年),金政权撤废耀州、铁州、卢州,升大宁镇为秀岩县(今岫岩县),将辰州奉国军节度使改为辰州辽海军,设节度使,领汤池、建安、熊岳和秀岩县。金明昌六年(1年)改辰州为盖州,改辰州辽海军为盖州奉国军,设节度使,领建安、汤池、秀岩和熊岳四县。是时盖州辖境为东至凤城交界,东南至黄海,南、西南至复县交界,西至渤海,西北至神乡(今大石桥市)交界,北至海城交界,东北至汤池、耀州(今海城)交界。金代,盖州辖域广阔,经济迅速发展,民生得到休养,各业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局面。

金末,北方蒙古族崛起,在其统帅铁木真成吉思汗领导下,不断兴兵南下,灭金亡宋,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元初,辽宁地区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简称为辽阳行省”。盖州改置盖州路(治所盖州),辖辽宁南部各县。即“盖州、海州、金州、复州等地。”盖州辖境为北至辽阳交界,东南至黄海,西、南至渤海辖域涵盖整个辽南地区。元·至元六年(年),辽阳行省改设东京总管府。降盖州路为盖州,并入东京支郡,直属东京(辽阳)管理。同年底,元政府设东京总管府(治所辽阳),盖州改属东京总管府。这一时期,盖州下辖熊岳、汤池、秀岩及建安县。境内辖境为东南至黄海交界,西至渤海,南至复州交界,北至海城交界,东至凤城交界。此后至元末,盖州辖境未有大变化。

盖州元代以前辖境屡经变迁,究其原因,无怪乎几种因素:一是朝代更替,二是部族割据,三是军阀及政治集团利益争夺,四是统治者个人利益膨胀及需求。这些建立在封建权力上的行为,根本不顾地方和人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县域和辖境经济的衰败和倒退。甚至域内赤地百里,人民流离失所。而统治者则高高在上,花天酒地,摇鹰纳妓,无视百姓生死。

明代,朱元璋统一了全国,辽东地区逐渐趋于稳定。明洪武四年(年),明朝为加强对辽东的统治,设置了辽东卫都指挥使司。翌年六月,置盖州。洪武九年(年)十月,废州置卫。《盖平县志》载:“明洪武九年改设盖州、复州二卫,今县地则盖州卫地也”。是时盖州卫管辖范围,《辽东志》山川地理图显示“北至孛罗铺(今大石桥市博洛铺镇)北30里,西北到梁房口(今营口市)90里,西到连云岛15里,西到海15里,西南到苇子套(今瓦房店)里,南到复州卫(今瓦房店)里,南到八家铺(今瓦房店太阳升一带)里,东南到临江(今朝鲜)里,东至鸭绿江里,东至秀岩(今岫岩县)里,东北到排山寨(今海城市)90里,北到海州卫(今海城市)里”。按今天辖境范围即为西北至营口市辽河北段海城交界处,西到渤海,南至瓦房店市交界处以南,东、东南至岫岩、庄河黄海交界处,北至海城市交界处。

明代盖州疆域图

明万历四十四年(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日益强大,于赫图阿拉(今新宾县境内)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自立为汗,建元“天命”。

天命六年(年)三月,努尔哈赤挥兵攻克盖州、复州、金州等大小70余城。天聪五年(年)五月,皇太极在盖州设置防御,派将驻防。清天聪七年(年),盖州设防守尉衙门,置防守尉,满汉防御。顺治十年(年)置辽阳、盖州两县。康熙三年(年)撤销盖州卫,设置盖平县。是时盖平县辖境《盖平县志》卷上(康熙二十一年本)“以明时盖州、复、金州三卫之地设盖平县”。即:北到海州(今海城市),西、南到渤海,东至黄海整个辽南地区。康熙二十一年(年),金州设城守章京分治,盖平县域为盖、复两地。县治辖境为“东至榜式堡四十六里,自榜式堡东至秀岩(今岫岩)河里,俱系盖平城专辖秀岩以东系凤凰城界,西至连云岛15里海界,南至栾古城里金州界,北至淤泥河(今大石桥市)50里海城县界,东南至鸡冠山里金州界,西南至盐场堡里金州界。东北至白土岭80里海城界,西北至小孤山60里海城界,北至盛京城(今沈阳市)里。”

雍正十一年(年),盖平县全境置十二社,设有:“在城社、方集社、里仁社、安平社、熊岳社、复兴社、永宁社、乐业社、安居社、新民社、远来社、岫岩社。每社设10甲,计甲”。是时,盖平县辖境北到海城县界,西北至辽河口没沟营,西至连云岛海界,西南、南至复州县界,东至凤城县界,东南至黄海界,东北至海城界。乾隆三十七年(年),清廷于岫岩设厅置通判,将盖平县所辖十二社中的远来社(今庄河市)、岫岩社(今岫岩县)划归岫岩厅。光绪三十年(4年),全县将12社甲改为94区村。县内辖境:“盖平城东至锉草峪里,西至连云岛15界海界,南至李官坟河90里复州界,北至淤泥河大石桥60里海城县界,西南至归州90里海界,东南至苏子峪里东岫岩界,南复州界,东北至白土岭80里海城县界,西北至小孤山60里、没沟营70里海城县界。全境纵里,横里。”

光绪三十四年(8年)全县实行乡区制,将原94区并为17乡,乡辖89区。翌年,即宣统元年(9年)二月,撤销营口海防同知厅,置营口直隶厅,将盖平县所辖北汇乡43个村及北镇乡的大石桥等18个村划归营口直隶厅。县内辖境西至渤海,西北至铁路线。北、东北至海城县,东至岫岩县,南至庄河县、新金县交界,西南至复县浮渡河交界。

民国34年(年)11月13日,辽东人民自卫军收复盖平县。翌年(年)4月,县区划改置,盖平县将博洛铺、太平庄、西胡屯、牛家屯、刘伯寺、秦家屯、二道河、望马台8村划归营口县(今大石桥市)。5月15日将盖平县、庄河县、复县、新金县的部分地区划出成立万福县。民国37年(年)12月,撤销万福县,将划归万福县的1镇9区重新划归盖平县。盖平县辖境仍同前。6年3月,全省区划调整。盖平县将所辖汤池区47个村、接官屯区29个村、高屯区5个村、团甸区1个村划归营口县。8年11月22日,盖平县将南部许屯乡及其所属的许屯、腰岭、龙门汤、英歌岭、小瓦房店、东马屯、老爷庙7个村划归复县。盖平县辖境“西到渤海,西北至营口市区交界,北、东北至营口县交界,东至岫岩县交界,东南至庄河县交界,南至新金县交界,西南至复县交界。6年,盖平县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盖县。年1月24日,营口市区划调整,将盖县鲅鱼圈公社及所属17个村划归营口市区。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盖县,设立盖州市(县级),境内辖域不变。年4月21日,营口市再次区划调整,将盖州市所辖熊岳、红旗、芦屯(包括安平乡)三镇及其所属13个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58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组划归营口市鲅鱼圈区。至此,盖州市辖境西至渤海,西北至营口市区交界,北、东北至大石桥市(县级市)交界,东至岫岩县交界,东南至庄河市(县级市)交界,南至普兰店市交界,西南至瓦房店市(原复县、县级市)交界,西至营口市鲅鱼圈交界。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zz/57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