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于人们记忆的盖州古城南关外码头及商业

南关外码头及商业街

古渡口

南关外码头应算是古渡。大清河阻挡了盖州城与熊岳城的联系通路,没有桥的时候只能用船来摆渡人和物品,冬天的时候,踏冰而行也倒是壮观的通行情景,一旦开河,渡河的事是依靠船舶。人们总不能因为一条河的阻拦而无动于衷,断绝通行吧?

船需要停泊在码头。民国九年《盖平乡土志》说清河渡:“除春秋用木桥外,夏季河水大发,用舢板三四艘渡车马行人,此外本境别无渡船。”民国时有木桥,明、清时是依靠渡船摆渡的。

从连云岛溯大清河而上到南关外码头其实只有十几里,但因逆流,加之重载,这一段路还是很艰辛的。有些海船进入不了大清河,需要换乘小船,货物也要分船往来,小船是最为忙碌的,码头也是最为忙碌的。搬货的、点货的、收货的、运货的都在忙碌。“牙行”也在人与货之间穿梭,赚取可能赚取的每一分利,镖行的生意也会出奇的好了起来。

南关外的大清河南岸留有旧码头和古道遗迹,只不过因岁久年湮,对那条直通河南沙沟子、老爷庙以及更远,进而去熊岳的南关古道不再记得而已。明代巡抚马文生有《过盖州》诗,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也证明这条古道的存在:

烟雾新消海国边,荒原寒水与云连。山光杳霭飞凫外,秋色参差落雁前。田野欢呼瞻使节,公庭空寂长苔钱。从容事毕还朝日,韶舞声中觐九天。

这样的古道没有长桥,只有古渡口了。夕阳洒满路径,古道往事会让你回味良久。

横渡大清河需要摆渡,来往于南关与连云岛需要货船,船只停靠必然需要码头,而且不止一处。码头是船的聚所,是兵家的快捷,是商家的期冀,是百姓的方便。岁月和大清河一样地流淌,河船还是平底船,吃水还是需要很浅。逆水行舟还要仰赖着风帆和风力,除了大橹的摆动,还要有人支撑着篙杆。而小舢板会在激流中颠簸,在浅滩上回旋,会快捷地掠过河边,惊起沙鸥一片。

码头边,人们用木桩砸向河滩的地面,用柞木拦起栅栏,用麻袋装上沙石排列在木桩与柞木拦起的护排之内,堤岸内再填满沙石,铺上苇席、木板,码头就成了。凭着一块跳板,人们就来来往往于岸与船的之间。

码头,会产生相关的产业,例如库房、杠杠房和其他靠码头吃饭的行当。弱肉强食的人群也会有产生,连妓院也会增加生意,东关外的一面街,就曾是烟花柳巷集中的地方。

南关外的头道楞子、二道楞子道路的终点,便是娘娘庙。娘娘庙前逾50米直通大清河的码头。过去,这里还残留有一些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多级台阶。清河码头,在娘娘庙东多米处有一座“三官庙”,“三官庙”前便是清河码头。卸货后装车运输是通行于三道棱子和四道棱子后直达南关。而今,“三官庙”旧址还在,而大清河码头已经再无踪影了。

南关外的护城河上原有两座石桥,其一,直通头道楞子和二道楞子的道路;另一座石桥,在其东不足百米之处,直通三道楞子和四道楞子。南关外的四道楞子,即是四条道路,共有八面临街的店铺。不足千米的商铺之街,其中大商家的店铺背靠背相通,占有两条楞子的门面。可想而知南关外商业和码头的繁荣景象了。

那时候,还有什么更能吸引人们流连、徜徉的地方呢?不管有没有钱、买不买货,光是闲走,也会看到好多风景。人们始终对其市井万象情有独钟,一条街,一扇木门,一帘酒幌,拼凑出真实而温婉的古城商街印象,逛街,为原本生硬贫苦的生活平添出几许温情与期望。

南街市

从古渡口到南关的瓮城只有里许,进了南关,便是南关的一条商业街,这条街从南关一直向北延伸,穿过钟鼓楼下面的门洞,再到达大堆子的十字路口。所以,这条街想不繁华都难,谁让他占了码头古渡近旁的地利了呢。

街的两旁均为店铺,青砖青瓦,红柱绿门,为商人们提供商人们所需的一切,包括吃、穿、用。店门前挂着幌子,店铺敞开着房门,店主和伙计们堆着笑脸迎接每一位“财神”,寒暄着、吆喝着、忙碌着。客人们掂量着自己褡裢和衣兜里的钱以及自己的身份,选择地进入适合自己身份的店铺。城里的生活就是一种忙碌,区别于田间地头的繁忙,毕竟有一串串的铜钱要出出进进,每个店家都希望在一出一进中能获得几枚铜板的利润,店铺和进入店铺的客人都这样想。交换,使得人们对剩余的物品有了全新的诠释,让单调的生活丰富起来,更多的欲望膨胀旺盛起来。

往昔故事,仿佛就在这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间回荡。《阿绣》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里有一段青年男女纯真朦胧、富有诗意的爱情。那故事就发生在古邑盖州,就是从这条商业街上的某一个杂货铺里开始的。

盖州城北的海州,有一个小伙子叫刘子固,到盖州的舅舅家探亲时,对杂货铺的少女阿绣一见钟情,就假托买东西来亲近阿绣。阿绣自重,不肯随便跟男子打交道,阿绣便将父亲叫来接待。第二次是刘子固趁阿绣父亲不在时去的,刘子固表示:你不必喊你父亲,只管要价,要多少我给多少。顽皮的阿绣故意要了高价,刘子固如数交钱。第三次,阿绣继续要高价,刘子固还是如数交钱,当他拿上东西离开时,阿绣却喊他回来,说钱要多了,把一半钱退给他。刘子固跟阿绣两个人一次近一次地进行感情交流。刘子固热诚、执着,多情得近于傻冒儿;阿绣纯真、热情,聪明之中带有慧黠。刘子固用痴情渐渐拉近了和阿绣的距离。刘子固的痴情很明显,阿绣的钟情若有若无。刘子固为接近阿绣,一次又一次买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阿绣知道刘子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故意用红土充香粉,刘子固非但没发觉,还珍藏密收。他到杂货铺买香粉时,阿绣总是用纸包好,然后用舌头舔一下粘起来,刘子固带回也不敢动,怕乱了阿绣的舌痕……。阿绣的眼神迷离,烈焰红唇以及她的欲说又止,不禁让人猜测究竟女孩心底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聊斋志异》虽是记写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但不能跳出社会生活。除了揭露黑暗,抨击科举和讴歌爱情之外,还流露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商人形象。

南街上不同于其他的街,街上车马水龙,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马车、轿子、行人充斥着整个街面,兵丁们在人群中巡视,给行人带来一些安定的同时,又带来一些不安。除了路上干爽之外,路外面哪一块地不是泥泞和灰土呢?从钟鼓楼向南,一直到南关都是下坡路,雨水和脏水要从路两侧的明沟、暗沟流入护城河,人们总是需要干土垫路,连卖土和送水也成了一种职业,这就是城里。不知道从哪一年起,东关外的东行和北行的两条主道,同钟鼓楼以南至护城河桥之间,全都换成了花岗岩条石铺就的路了。钟鼓楼门洞里的石条被铁花轱辘车碾压出深深的两道车辙,记载着岁月沧桑的疤痕。盖州富有花岗岩石,从青铜时期的石棚建筑和盖州城历代遗迹,都有花岗岩石这一特殊的角色存在,成了城里迷人的魅力之一。

商业发展使得商铺建筑范围和体量扩大,功能从单一达到多元。前店后场及楼下为店,楼上为家的功能有了发挥。在南关大街不乏这样的建筑,现今这条街的建筑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几经翻修仍明显地表现出商业浓郁的氛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印痕。大多为大木小式结构,青砖青瓦建在花岗岩石基础台阶上,有一些建筑还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几处洋门脸建筑也充斥其中,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见证着昔日的繁华。在城市当中,公共建筑也随之而增多,砖、石、木普遍用于中大型建筑中。城市建筑开始走上程式化。

苏州码子

那时候古盖州的商业行为中要使用苏州码子标注数字,这是那个时候商业行为的成熟表现。苏州码子早已逝去,只能在一些旧账本上还能见到“苏州码子”的字样,现如今,阿拉伯数字取代了它。

苏州码子是用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分别代表汉字的一至十,或者阿拉伯数字的1—10。这种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现在已经不见了,只是在历史遗物上还会有些印迹,比如当票、旧账簿、旧文档等。旧时的一些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以及背书等所有涉及经济方面带有数字的文档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特殊的组合数码,而且也广泛的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工业及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

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或者商码等。据说在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经使用,司马光的《潜虚》就用〤代表四,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杨辉在《杨辉算法》中所用数码是按照当时的算筹演化而来,算筹记数法流传到明代便演变为“暗码”,被人们综合成为一个系统,并流行于工商业最发达的苏州。只有那样一个商业发达的地方才会产生古怪精灵或者精灵古怪的这种东西。苏州码子显然脱胎于历史上的算筹,同算筹一样它也是一种进位制计数系统,通常用在商业领域里,主要用途是用于速记。古时人们计数要用算盘,“苏州码子”在一横上面加一点就如同是算盘上档拨下的一个子,用来表示为五,所以〦是六,〧是七。

苏州码子书写方式为:1的书写形式为一个竖“〡”;2的书写形式为两个竖“〢”;3的书写形式为三个竖“〣”;4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叉的“〤”;5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阿拉伯数字草写的8字“〥”,或者是把阿拉伯数字5写草一些;6的书写形式为一横上边加一点,其中的一点代表了5“〦”;7的书写形式为二横上边加一点“〧”;8的书写形式为三横上边加一点“〨”;9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草写的汉字“久”字“〩”;十便是十。20为两个汉字“十”而组成“卄”,读作“念”;30则为汉字“卅”,读作“薩”;40为“卌”,读作“戏”字。

中国虽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记数的符号,但在很长时期内这些计数的符号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用于记数和演算的数码,更没有推广,是很遗憾的事儿。一直进入唐代才开始用数码记数,宋、元时期逐步得到完善,用于记数和演算的数码使用也开始普遍,也有人说苏州码就是我国旧时表示数目的符号。不管怎样,苏州码在大都会和商埠里都是很时髦、很实用的记数符号,或者把它们叫作“商业数字”更为合适,这其中部分也相似于罗马数字,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苏州码子在商业、金融及普通百姓生活中特别是使用竖写账本的记帐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的形象性很强,上至官宦,下至商贾和黎民百姓,即便是文盲也极易掌握,而且简便速记又能熟练地书写。因此,它顽固地占领着柜台以及账本上。

大约在13到14世纪,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国人称之为“洋字码”,“洋字码”进入中国时遭遇到了尴尬,由于我国记账所使用的一直是竖式账本,在竖式账本上记单个数字还好,如遇到多位数便无法变通了。因此,用商码书写起来习惯,并且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在当时便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苏州码是使用特别的符号来代表数字的,苏州码的一至三都是由竖的笔画来表示,在横排时就很有可能造成混淆。因此,苏州码此时用汉字数字“一二三”来做区别。比如,二十一(21),可以写成“〢一”,不能写成“〢〡”。因为手写可能看成“〣”而当成“3”。苏州码在如果会发生混淆的时候,通常第一位数字还是用苏州码写,而后是汉字。苏州码在记单数时,又通常从左向右排列,成行时要竖排,由右向左排列。

苏州码也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来表示大小。记数符号通常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例如:横排:〤〇〢二,在下面从开始对其的地方标注“拾”和“元”,那么,第一行记载的是数目的数值,“〤〇〢二”代表,即“40.22元”,或者“四十元二角二分”。

竖排也是如此,在左侧标注:“拾”和“元”,这是数字的单位标注。

苏州码在使用中,“0”,在这里零还为0。当苏州码的前〡、〢、〣位数组合遇到并列时,为避免数字连写混淆,要将偶数位写作横式。如〡、〢、〣、〣、〢、〡,那可就要写成〡二〣三〢一了。当标价为角、分时,商家便用“△”代表“角”。可将“△”另起一行放在数字首位字下方,“△”尖头正好对着数字首位字中间,起到数字隔位点的作用。如:0.64元,可记作“〦〤”。“△”(第二行表示以上一行数目的单位),在“〦”的下方,标注“△”,便代表0.64元。如遇元、角时,符号用“○”来代表“元”。

苏州码形成与古代的算筹及记数数码演变,一定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它完全是由算筹这种记数符号演变而来,到了明代成为完整统一的一种数码,并被商业界作为暗码使用。至清末民初,广泛应用于民间,后也被用于官方。从盖州的光绪十六年《重修盖平火神庙碑》碑阴文中捐款数字可以看出其记账方法是采用苏州码符号来记录的。

苏州码这种商码在上个世纪初逐渐消失的。由于外国资本的不断入侵,促使我国的旧式银行逐步萎缩,旧的记账方式也随之被新的记账方式所取代,谁让商业与金融有着不可分离之源呢?因而在整个商业、金融领域迅速铺开的是阿拉伯数字的逐步推广和使用。

苏州码,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是在我国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他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宜行,故能长时间在民间流行。

在商铺做伙计要学徒的,做伙计不同于在家务农,要在这个环境里耳濡目染,凭着天分、机灵、毅力和勤劳,才能一步步穿上袍子或者长衫,戴着瓜皮帽,绾着袖头,拿着毛笔和算盘,在账本上写苏州码子。

投稿

商务合作|新闻爆料请添加

如果你身边有精彩的故事,如果你的才华还无处展现,现在就可将你身边精彩的故事、文章、视频...发送到“盖州城事”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白癜风哪个医院能治疗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xw/8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