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温度盖州的那些老地名茧市胡同

白癜风在什么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岁月的温度盖州的那些老地名——茧市胡同

于学忠

《盖平县志》记载:“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因盖州城没有北门,西门因海水侵蚀关闭,因此,通往东关和南关的两条街就成了兴旺的地界。这两条街路上,至今还留有许多悠久的地名和传说。辰州路茧市胡同,记载了古城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段历史。

柞蚕养殖曾经是盖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以吃柞树叶为主。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早在汉代,山东百姓就已采收野生蚕茧制成丝绵。

金明昌五年(年),金政权命辽东等路兴办蚕业,女真与汉人百姓皆可量力养蚕。到了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代山东孙廷铨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养蚕技术。书中介绍,山东养蚕技术首先传到辽东半岛,使这里逐渐成为我国第二个柞蚕养殖中心地。

盖州柞蚕养殖开始于清代,养殖技术随山东移民传入。盖州东部山区柞林茂密,是放蚕的极好地方。清王元綎撰《野蚕录》说:“辽东与登莱隔海相对,登莱之民,渡海营生……以放蚕为最多,每岁秋冬之交,富商携巨资入山收茧,盛以蔑篓,捆载而南,连樯接楫。……且荒土日辟,风气日开,逐渐推广,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盖平县志》载:“乾隆四十一年设立山茧税,设局于盖平县,会征定额二千四百五十六把。”嘉庆、道光间,盖平县有缫丝厂,迩来安东、岫岩、庄河、宽甸各县其业大盛……清道光十年(年)七月,清朝廷议行盖平、熊岳等六城蚕税章程,“每茧千个输制钱五十文,如有伐桑为薪,照毁伐树木稼穑律究办,若将山场抛弃不植树养蚕,照荒芜田地律治罪。”据光绪三十四年调查,饲养蚕者有12县,及民国六年调查本省著名蚕场数,盖平(把),……迄光绪季年(年),盖平县从事蚕业的有户,亦推全省之首。”

在盖州市杨运乡有清同治五年《刘学礼墓碑》:“……于自吾父持家以来,置田数百亩,买山数十区,积谷登蚕岁赢资,其他园林场圃、墟舍井臼之微,亦井井有条,可为后世法……”刘学礼是山东莱州府胶州县宋家坡人,后移居此地,靠养蚕而发家致富。登蚕,即是养蚕。养蚕只是副业,但在创收上不让其他的主业。

民国时期,山茧依然是盖州人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盖平乡土志》记载:“吾邑东南多山,最利养树放蚕。然从前不讲提倡,居民多以余地包括山场而茧子最少,近年以奖励之法催报茧场,风气渐开,遂将所有山场渐次和盘托出。计原有红茧不过五千余把,近以原报期满,催促将红茧浮多及黑茧并荒山三项,报至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余把之多。统计本县茧场可有两万把之谱,倘从此善于推行,俾民间皆养柞、放蚕、缫丝、织绸四者,加意讲求,逐渐改良,则本境之富及实业之兴均可立而待也。”

“茧市胡同”的存在说明,养蚕并出售在盖州是一件商业大事。透过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和厚重的门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这样一种图景:盖州城内,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行人络绎不绝,农副产品众多,货物五光十色,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许多年后,地名尚存,老街犹在,那段历史也会在这里永远流传……

﹙于学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投稿邮箱:yuxuezhong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tc/77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