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遍半个中国的野草
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撰文/沙爽、陈锋摄影/赵振民等
有一种野草在悄悄染“红”半个中国,它的名字叫“盐地碱蓬”
我曾见过世界上许多大面积的“花海”,它们绚丽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英国伍斯特郡贝德利镇罂粟花的红色,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的紫色,荷兰郁金香的橙色,中国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油菜花的金色,电影《非诚勿扰》拍摄地日本北海道花海的七彩……不过,当我站在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边,见到眼前滩涂上一望无际的红色时,我的感觉却只能用“瞬间失忆”来形容——我之前所见过的那些“花花草草”,顿时有相形见绌之感。
眼前辽河入海口的景观,与我过去的大脑记忆和知识储备完全无法对接:海边滩涂为何竟然出现了如此大面积的红色?它们究竟是什么?这种红色为什么会海天相接,无边无际?
后来经过了解,我才认识了这片滩涂上身披红装的主角——一种叫“盐地碱蓬”的盐生植物,它的出现,颠覆了我对北方海滩景观那种灰暗、单调的认识。在辽河三角洲面积达20余万亩的临海滩涂,盐地碱蓬这种外表红艳欲滴的奇异植物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肩挨着肩站立在黑黝黝的淤泥里,如造物主织就的壮丽锦缎,又恰似为海面铺上了一层“红地毯”。
对很多人来说,“盐地碱蓬”(学名Suaedasalsa)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它也叫翅碱蓬(翅碱蓬原被认为是单独的一个种,后被认为是盐地碱蓬的异名),为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滨、湖边、荒漠低处盐碱地上,是一种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其实,在中国北方沿海地区,老百姓对盐地碱蓬并不陌生,只不过,很多人熟悉的是它五花八门的“民间昵称”:碱蒿、盐蒿、盐蓬、碱蓬草、碱蓬棵、海英草、狼尾巴条、老虎尾、猪尾巴……我的祖母叫它碱蓬蒿(祖母家就在辽河三角洲的盖州市)。还有一些地方的叫法更接地气:黄须菜、黄蓿菜、皇席菜、黄茎菜、海英菜、海鲜菜……听起来就像是某种蔬菜的名字(事实上,盐地碱蓬确实可以食用,也是一些沿海地区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说起来,盐地碱蓬之所以有许多“昵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分布很广泛:在中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沿海地带,以及内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湖边和盐碱地上,都有盐地碱蓬火红的身姿。由此可见,盐地碱蓬的分布几乎囊括了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可以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不过,要说分布密集并形成大面积“红地毯”景观的,还是要到中国的沿海地区才能看到:除了上面所说的辽河三角洲,在山东黄河口的滩涂中,盐地碱蓬在海滩中广袤分布,它们或与蜿蜒密布的潮沟水系交错,或与芦苇镶嵌而生,场面蔚为壮观。而在江苏沿海一线,从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到长江口多公里的海岸淤滩上,盐地碱蓬也算是优势物种。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盐地碱蓬对光照和温度要求较高,若长期光照不足会阻碍其光合作用,不过高温又会阻碍其新鲜嫩枝的正常生长盐地碱蓬有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抗盐性、耐寒性和耐旱性),是盐碱土壤的先锋植物。在总面积达20余万亩的辽河三角洲湿地中,盐地碱蓬不要人撒种,也无需人耕耘,一簇簇,一蓬蓬,在盐碱卤渍里年复一年孕育出一片片火红的壮美景观。盐地碱蓬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较高,若长期光照不足会阻碍其光合作用;不过当温度达到1℃以上时,高温又会阻碍其新鲜嫩枝的正常生长。这也是在中国沿海地区,到了浙江以南的沿海,就再也见不到盐地碱蓬的原因之一。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盐地碱蓬不仅是可供人食用的美食,也是野生动物们赖以栖息的乐园通常在4—5月,人们采摘盐地碱蓬的幼苗或幼嫩茎叶当蔬菜食用。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盐地碱蓬鲜艳的颜色和略带海鲜风味的清香味道备受青睐,已成为许多沿海地区的特色食物,也成为旅游招待中的特色食品。盐地碱蓬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等以及钙、磷、锰等微量元素。盐地碱蓬的价值还在于它可作为油料、色素等的原材料。此外,盐地碱蓬还易被蟹类、野兔等采食,是这些野生动物可口美味的食物,比如说黄河口数量众多的野兔、天津厚蟹等会大量采食盐地碱蓬幼苗。而盐地碱蓬生长的海滩,还是丹顶鹤、黑嘴鸥、雁鸭类、鸻鹬类等鸟类重要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
其实,除了中国,在亚欧大陆其他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欧洲,也都有盐地碱蓬的身影。它们集聚成群,成为荒凉大地上一道奇特的风景。
盐地碱蓬所属的藜科植物很多是红色,其营造的美景壮观程度远胜于北京人钟爱的红叶中国人似乎天生对红色有所偏爱,连带着对红色的植物也是厚爱有加。比如说,每年一到秋天,北京香山公园就挤满了赏红叶的都市人。不过,自从我见到盐地碱蓬营造的红色美景之后,我突然醒悟,其实能给我们带来红色美景享受的不仅有香山红叶。而且,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又有了新的发现:盐地碱蓬所属的藜科植物很多都是红色,其营造的美景,往往面积巨大,其壮观程度远胜于北京人钟爱的香山红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分类学博士刘冰告诉我:“在植物分类学里,盐地碱蓬属于藜科碱蓬属。藜科有不少种类是红色植物,比如说盐角草(盐角草属)、盐爪爪(盐爪爪属)等。但是如果要说大面积分布并形成令人震撼的景观,没有哪一种能超越盐地碱蓬的。就算是盐角草,它虽然与盐地碱蓬相伴而生,但规模无法与后者相比。”
早在18世纪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有一些在盐碱土上也可以茁壮生长的耐盐植物——盐生植物。能在盐碱度高的土壤中生存的植物,都有一套相应的耐盐本领,主要可分为三类:聚盐性植物,体内可以吸收大量盐分却不受伤害;泌盐性植物,能将吸收的盐分排出体外;不透盐植物,根系几乎不吸收土壤中的盐分。藜科的很多种类包括盐地碱蓬,都属于第一类——聚盐性植物。盐地碱蓬的茎叶肉质多汁,贮存有大量水分,细胞原生质具有对盐分较高的抗性,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积聚在细胞内,而细胞功能仍能正常运转,不受影响。
如果打个比方,香山红叶像是受万众宠爱、呵护的“温室花朵”,那么盐地碱蓬这样的藜科植物更像是野蛮生长的“草根英雄”了。藜科植物大多生活在荒漠及盐碱土地区,就生存条件来说极为恶劣,这些地区是很多植物生存的“禁区”,但它们不仅扎下根来,而且还为大地奉献了一道独特的“草根”美景。
盐地碱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说它只有一年的“寿命”。从春到秋,盐地碱蓬从发芽到枯萎,很快就历经了它短暂的一生。
长在海滩上的盐地碱蓬,基本集中在潮间带上(“潮间带”是指潮汐在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通常被称为滩涂)。这里的土壤每天都经潮水反复浸泡,避免了因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土壤盐度过高,再加上地表浸泡水和自然降雨的淋溶作用,其土壤所含的盐分和水分,最适合盐地碱蓬植物群落的生长——它们是大地和海洋共同孕育的“孩子”。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沿海地区的干旱使得盐地碱蓬的正常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甚至会导致盐地碱蓬的死亡,出现“裸滩”现象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干旱使得土壤淋溶作用减弱,表层盐分含量增加,因此水、盐此消彼长的矛盾更加突出,使得盐地碱蓬的正常生长受到严重抑制。高温、少雨、过高的盐分,加速了盐地碱蓬的死亡,这也是盐地碱蓬在生长期发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盐地碱蓬在不能产生籽实的时期内死亡,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盐地碱蓬是靠种子繁殖的一年生植物,这种靠海水流动等途径携带种子进行繁殖的能力非常脆弱。因此一旦盐地碱蓬在还没产生籽实的时候就死亡,第二年就会导致这片滩涂出现“裸滩”的现象。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盐地碱蓬不愧是大地的“化妆师”,它不仅在无意间绘就了一幅美妙的“抽象画”,还能“拯救”盐碱化日益严重的土壤大面积景观,宛若一幅浑然天成的“抽象画”。其实,对于人类来说,除了“扮靓”沿海景观之外,盐地碱蓬还有着更为“实用”的价值:改善盐碱土地的盐分含量。盐地碱蓬能够将土壤中的盐分吸收到体内,并将盐分积累到叶、茎和根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帮助盐渍土壤脱盐,同时还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而使盐碱土的土壤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近年来,关于陆地盐碱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盐碱地面积已经占陆地总面积的25%,而我国也是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物种,盐地碱蓬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盐地碱蓬同时具备神奇的“变色”和“变形”的特性,这在植物界实属罕见就在我向刘冰博士请教有关盐地碱蓬的生物学知识时,他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观点:并非所有的盐地碱蓬都是红色的,它既有红色,也有绿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刘冰说:“我在野外观察到一种现象:在潮间带靠近陆地、离海水较远、受海水浸泡较少的一侧,生长的盐地碱蓬一般为绿色,植株高约80厘米;反之,在潮间带内,由于靠近海洋,离海水较近,受海水浸泡较多,盐地碱蓬则多为红色,要长得矮一些。我原以为绿色的植株不是盐地碱蓬,但经鉴定后发现,绿色和红色的都是盐地碱蓬。我推测,盐地碱蓬的色彩,很可能跟海水的盐碱度有关:土壤含盐量越高,叶片就越红。而植株的高矮,则跟海水风浪有关:潮间带内离海水越近,风浪越大,植株就长得越矮。”
可以说,作为一种植物,盐地碱蓬看起来确实很“奇怪”:受海水浸泡较少的盐地碱蓬,春季淡绿,秋天则转为枯黄;而受海水浸泡较多的盐地碱蓬,春天初生的嫩芽却是淡红色,到了秋天,整个植株由赤红变成紫红。不仅如此,盐地碱蓬的植株高度和叶片的形状,也因为距离海水远近不同而迥异:绿色植株要比红色植株高;绿色植株叶片细长,而红色植株的叶片变粗变短,呈现肉质化。红、绿植株看上去宛如两个不同物种。
辽宁省当地专家在深入研究后,揭开了盐地碱蓬生长和变形的秘密,也证实了刘冰博士的推测。他们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缘于一种物质:盐。盐地碱蓬的生长,跟它所扎根的滩涂土壤的含盐量密切相关: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时,盐地碱蓬得以茁壮生长;当含盐量在0.4%—1%时,盐地碱蓬的整个植株呈现黄绿、翠绿或深绿色,株体高大,最高者可达1米左右,分枝繁茂,形态蓬松,叶片细长有如针形;而当土壤含盐量达到1%—1.6%时,盐地碱蓬的茎和叶片开始变为红色,植株也变得矮小,高度仅有20厘米甚至更低。
盐地碱蓬的叶片颜色之所以会从绿色变为红色,是因为盐地碱蓬叶片细胞中的液泡组织,在低盐环境中以叶绿素为主,而在盐度较强的环境中,则形成较多的甜菜红素,从而使叶片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浅红、赤红和紫红等颜色。如此看来,盐地碱蓬的“红”,正是“盐”的功劳。一般植物不能生存的盐碱地,却是盐地碱蓬生存的“天堂”,并给了它最迷人的色彩,这也正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奇之处。
此外,“盐”也赋予了盐地碱蓬另一个神奇的特点:当土壤的含盐量在1%—1.6%时,盐地碱蓬叶片的形状由细长变为粗短,并伴随有强烈的肉质化。这些叶片看上去就像胖婴儿的手指,饱满鼓胀,汁液欲滴。
在特定条件下,植物叶子出现强烈肉质化,这在生物学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谓肉质化,是指植物叶片或茎部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从而可以吸收和贮存大量的水分。这是植物一种生理上的自我保护反应。借此,盐地碱蓬得以克服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而造成的水分不足。更重要的是,以此将从外界吸收到体内的盐分进行稀释,使其浓度降低到不足以危害自身生理机能的程度。科学家通过实验,对不同类型盐生植物的抗盐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后发现:像盐地碱蓬这样的肉质化盐生植物,抗盐能力远高于其他没有肉质化的盐生植物。
实际上,盐地碱蓬同时具备这种神奇的“变色”和“变形”的特性,在植物界实属罕见。不过,盐地碱蓬的抗盐能力并非没有限度。当土壤含盐量到达1.6%—2%时,盐地碱蓬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颜色变得枯黄;而一旦含盐量超过2%,盐地碱蓬就会死亡。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除了耐盐之外,盐地碱蓬还具有极强的耐涝、耐旱能力。盐地碱蓬在每日潮涨潮落的低潮滩中也能生长,对淹水等造成的缺氧环境具有很高的耐受能力。通常,耐涝喜水的植物无法在干旱条件下生存,但盐地碱蓬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既耐涝又耐旱。在长期无雨、无大潮淹没、土壤龟裂的高潮滩中,盐地碱蓬仍能顽强地生长。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在低盐环境中,盐地碱蓬的色素以叶绿素为主,植株呈现为绿色。野外调查表明,生长于海边的盐地碱蓬,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尤其是滨海潮沟两侧更适宜生长,群落分布直接与所在的地形、土壤类型和土壤盐分含量有关。在滨海滩涂洼地及其边缘坡地或微斜平地低处,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不长盐地碱蓬或生长少;高处土壤盐分含量低,盐地碱蓬生长多。盐地碱蓬生长适宜的土壤盐分含量在1%—1.6%之间,当盐分含量超过1.6%时,盐地碱蓬生长逐渐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当盐分含量低于1%时,盐地碱蓬也能生长,但植株颜色呈现绿色。
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盐地碱蓬具有神奇的变形、变色能力:在高盐土壤中,盐地碱蓬红得令人惊艳,并呈现为肉质化特征
盐地碱蓬具有神奇的变形、变色能力。在盐度较低的土壤中,盐地碱蓬能生长到近1米高,分枝繁茂,形态蓬松;相反,在盐度较高的土壤中,盐地碱蓬仅高10-20厘米,基本无分枝,并且叶片呈现肉质化趋势。此外,在低盐环境中,盐地碱蓬为黄绿色或深绿色;而在高盐土壤中,盐地碱蓬迅速变为紫红色,这种变色性在我国其他滨海植物中也是罕见的。摄影/王霞
在高盐度和大风浪等恶劣环境下,盐地碱蓬最终成功存活下来,它的成功可谓来之不易。这让我想起了另一种蔷薇科杏属植物——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它已被塑造成了与严寒环境做斗争的“励志”植物,享受着明星般的赞誉,诗人们为它留下了无数的动人诗篇。那么,对比梅花,盐地碱蓬生存的环境似乎更为恶劣——毕竟适应盐碱地的植物要比适应寒冷环境的植物更少。那么,中国古代诗歌里有歌咏盐地碱蓬的诗歌吗?
为此我去查阅资料,结果大失所望,竟然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描写盐地碱蓬的诗歌。我请教刘冰博士,他也说:“没见过古诗里有盐地碱蓬的描写。”这种覆盖了中国北方的植物,难道古代诗人真的会忽视它们的存在吗?或者是因为它们过于“草根”,诗人们不屑于把它们写入诗句中?我期待后人的研究能解开我心中的这个谜团。
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在初冬的黄河口湿地,盐地碱蓬营造出的“红地毯”美景,带来了一股热烈浓郁的生命活力初冬的黄河口,本该是草木枯萎、荒凉寂寥的景象,但盐地碱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印象,因为它带来了火红旺盛的生机。在黄河口的滩涂中,盐地碱蓬在海滩中广袤分布,或与蜿蜒密布的潮沟水系交错,或与芦苇等斑块镶嵌而生,形成靓丽壮观的“红地毯”景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红地毯”红得如火如荼,深沉而又内敛。此时,蓝天、白云、“红毯”、飞鸟,构成了一幅博大、壮美、和谐的画卷。在当地,盐地碱蓬又被称作黄须菜,一般生长在近海滩涂,尤以黄河入海口最为集中,是黄河口湿地的主要盐生植物之一。每到夏秋时节,红彤彤的盐地碱蓬给黄河入海口的大地披上了艳丽的红装,分外迷人。
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盐地碱蓬不仅以一己之力形成了壮美的红色景观,而且还与相邻的稻田一起构成了一幅红、黄交织的美景盘锦的大米早已名闻中国,金黄色的稻田也成为该地的一大标志。而由盐地碱蓬形成的红色壮美景观,则为稻田的金色增添了一种更为浓烈的色彩。在上世纪60年代,“红海滩”里的盐地碱蓬曾是很多人的“救命菜”,海岸边的村民采来盐地碱蓬的籽、叶和茎,掺着玉米面,蒸出“红草馍馍”,几乎拯救了一代人。不过,虽然盐地碱蓬对盐分有极高的抗性,但它的抗盐能力也有限度,当达到耐盐极限时,盐地碱蓬就会死亡。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盐地碱蓬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海水污染加剧、修堤筑路等原因,造成了盐地碱蓬种群的退化甚至死亡。
盐地碱蓬其实还是一种能“吃”的美景,勾连着很多人儿时的美食记忆其实,在老百姓眼里,盐地碱蓬不仅是一种野草、一道美景,它还是一道“菜”,一道美味可口而且曾在饥荒年代救过很多人性命的“野菜”。至今,在中国北方沿海很多地方,盐地碱蓬还有“碱蓬菜”、“海蓬菜”等许多带有“菜”名的称呼。其中,最霸气的一种称呼是叫“皇席菜”,据说是跟唐代名将薛仁贵有关。
那是在黄河口和辽河三角洲一带,流传着薛仁贵征东的传说。说是薛仁贵当年路过沿海地区,军粮断绝,兵士们饥寒交迫,只好采食盐地碱蓬充饥。后来征东胜利,薛仁贵设宴庆功,命人将之采来摆上宴席,并命名为“皇席菜”。
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隆平集·西夏传》中也提到,西夏人食用盐地碱蓬籽以度过春荒。如今宁夏人仍保留着吃“蒿籽面”的传统——将盐地碱蓬的籽实磨成细粉,掺入面粉中制成风味独特的面食。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在争夺皇位无望之后倾心医药学研究,编写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里面就有盐地碱蓬的记载,看来那时人们就注意到了盐地碱蓬的救灾功能。上世纪60年代初,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印证了多年前朱橚的判断,以它的茎叶和籽实,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随祖父母住在辽南的乡下。每年5、6月份,祖母都要去离家十里路远的海边滩涂采摘她所说的“碱蓬蒿”,满满一麻袋足有一二百斤重,肩扛背驮地运回家。那些从麻袋里倒出来的“草”看上去很奇怪,肉嘟嘟的圆柱状叶片,浅绿中透出酡红。除了人吃之外,家里的两只黑毛猪也非常喜欢吃。
人称“野菜专家”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艺师洪林,研究植物40多年,编有《野菜开发利用新技术》一书,郑重推荐了浙江沿海出产的盐地碱蓬。事实上,就连挑剔的美食家们也承认,用盐地碱蓬包出来的包子或饺子,味道滑润清鲜,且有很好的食疗价值。而在烟台,盐地碱蓬被称为“海英菜”,是一道地方名菜,甚至成了宾馆酒店的稀罕物。
除了美味可口之外,盐地碱蓬其实还大有用处:籽实榨出的油富含人体所需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既可食用,又可作为肥皂、油漆、油墨等的原料;工业上,可用盐地碱蓬籽油提取共扼亚油酸和硬脂酸,其中共扼亚油酸可用来制药,硬脂酸可用来制作表面活性剂、肥皂、化妆品、涂料等;盐地碱蓬的茎叶可用来提取叶绿素,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工产品和医药上;盐地碱蓬还富含钾盐,可用作工业原料或农用钾肥;同时,盐地碱蓬还能重建盐地生态环境,是盐碱地的“拯救者”和污染物的“清洁工”。科学家发现,盐地碱蓬能够修复受污染的盐碱土地,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使土壤中盐分和重金属含量降低,进而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韩国仁川市永宗岛海岸韩国仁川市的永宗岛,因为岛上有著名的仁川国际机场而被很多外国游客所熟知。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永宗岛的海边还有一种“低调”的美景——盐地碱蓬形成的红色景观。除了中国,在亚欧大陆其他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欧洲,也都有盐地碱蓬的身影。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盐地碱蓬之所以能在世界很多盐碱地上生长,是因为它具有很多适应盐生环境的特征,表现为:叶表皮、茎表皮细胞壁均向外凸起,形成许多泌盐细胞,并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既可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又可减少太阳光直射;在茎、叶中含有大量草酸钙晶体,可聚集体内过多的盐分,改变细胞渗透压,提高吸水和持水力;叶中具有发达的栅栏组织和贮水组织,栅栏组织可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贮水组织具有贮水作用,同时降低体内盐浓度以适应环境。
行文到此,我不禁再次为盐地碱蓬“叫屈”:如此“中看又中用”的植物,为何没博得红叶或梅花的美名呢?或许,单就盐地碱蓬救活了无数人性命这一点,我们是否也应该为它唱响赞歌呢?
背景资料刘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盐地碱蓬(Suaedasalsa)是藜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是欧亚大陆的广布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部荒漠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常生于内陆或滨海的盐渍地带,且在局部地区成为优势物种。在渤海、黄海的海岸边,常常可以看到主要由盐地碱蓬组成的大面积群落,夏秋季节转为红色,景观颇为壮美。
盐地碱蓬的花被片在结果时显著增厚,有时突出呈角状或翅状,因此,现在学界普遍认为以前发表过的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是在盐地碱蓬的变异范围之内,应归为盐地碱蓬的异名。
盐地碱蓬有很强的耐盐碱能力,它所在的碱蓬属属名“Suaeda”意为“苏打”,种加词(又称种小名,指双名法中物种名的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属名)“salsa”则是“生于盐地”的意思。盐地碱蓬春天的幼苗一般为绿色,有的微带红色,但到了夏秋季节,多数植株(尤其是沿海地区)会转为红色。据相关研究,使盐地碱蓬显红色的色素主要是甜菜红素(betanin),这种色素也广泛分布于藜科及其近缘科的植物中。据野外观察,即使是同一产地的盐地碱蓬,也并非全部是红色的,越是靠近海边或盐湖边的植株,颜色越容易变红,这可能与土壤的盐碱度有关,即盐碱度越高,盐地碱蓬越容易显红色。
盐地碱蓬的结实量大,一株可产几千粒种子。种子萌发力较强,春天出苗早,能够快速生长,占领优势地盘。藜科其他生于盐碱地的类群,如盐角草(Salicorniaeuropaea)、滨藜属(Atriplexspp.)等植物,也常有变为红色的植株。但相比之下,盐地碱蓬的竞争能力更强,更容易形成大面积的红色景观。可以说,盐地碱蓬是藜科植物中的“红地毯之王”。
在我国民间,常在春夏季节采集盐地碱蓬作野菜食用,其别名“黄须菜”、“皇须菜”就是指食用价值,但也有人食后会引起身体不适。藜科植物有许多能够食用的种类,如常见的蔬菜菠菜(Spinaciaoleracea)及藜属植物(Chenopodiumspp.)。
盐地碱蓬是我国北部盐碱地的常见物种,与柽柳属(Tamarixspp.)、补血草属(Lomoniumspp.)等是当地重要的地被覆盖植物,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有一定作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mj/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