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锡伯族官兵驻防齐齐哈尔城始末

康熙三十一年(年)清政府下令将“蒙古八旗”中的锡伯族官兵全数调出,遣往齐齐哈尔、乌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纳(今吉林扶余)三处。其中移驻齐齐哈尔的锡伯族官兵二千二百五十人,编为十五牛录,另有达斡尔族官兵七百五十人,编为五牛录。改变后的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官兵皆归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三旗)管辖。而时隔六年后,这支部队又被遣往盛京(今沈阳)驻防。分析当时的决定因素及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齐齐哈尔的战略地位显要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元朝,清朝的疆域最辽阔。唐盛时期,疆域东起库页岛,北及贝加尔湖以北的叶尼塞河、鄂毕河上游,西迄咸海,南至今越南中部。但吐蕃和突厥割据占当时领土框架的五分之二还要多,尚未完全统一。元朝虽然疆域辽阔,东北抵鲸海(日本海),以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慈悲岭为界;北抵日不落之山,西至额尔齐斯河、阿姆河;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但这个领土框架在历史上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且新疆南部地区一直由窝阔台汗国等割据。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明朝只统一了元朝以前的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等五个地区,没有能够完全继承元朝的版图。蒙古高原为鞑靼、瓦刺所占据;西辽故地大部为亦力拔里所占据。而到了清朝,经康、雍、乾三代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战胜了准噶尔,完成了对蒙古地区及蒙古族所统治的维吾尔、藏族地区的统一。至此,清朝疆域西起葱岭、巴尔喀什湖,东至库页岛,北抵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和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并且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国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康乾盛世时期,也正是清政府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期。沙皇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十六世纪,它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侵占了西伯利亚。十七世纪中叶,窜入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年,康熙派都统彭春等人率军,从水陆两路向雅克萨进军,把沙俄侵略军打得大败,收复了雅克萨,拆毁了侵略军建筑的城堡。可是清军一撤回,沙俄侵略者又侵占了雅克萨。第二年,康熙又派将军萨布素等人,再率军队反击,清军把雅克萨围困了半年,击毙了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年,中俄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康熙二十七年(年)准噶尔噶尔丹率军越过杭爱山侵占漠北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三部被迫南迁。康熙亲征,击败准噶尔和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年)噶尔丹又率众东侵至乌珠穆沁,劫掠漠北漠南蒙古诸部,致使大批喀尔喀、巴尔呼人逃散到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方,索伦、达呼尔等人心惶惶,四处逃散。

鉴于上述国内外形势,清政府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筹办黑龙江防务。萨布素经过亲临访察黑龙江地区地理情势后,于康熙三十年(年)向清中央政府疏称,提出了经营黑龙江地区的战略建议,疏奏称:“窃惟边疆之固、地理之坚,莫重于驻军要塞,整饬兵马,无事则砺兵秣马,勤于畎亩,有事则调遣援助,不误机宜。……前因俄罗斯国之人多年横行于黑龙江等地,扰害边民,皇上乃决以奇谋,精选官兵,整饬干戈,恩威并施。大军一到,俄罗斯人心惊胆战,魂不附体,遂感恩戴德,诚心疏请。……臣详察东北地方形势,墨尔根(今嫩江)城越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与之隔绝,万一有调遣之事,不能践约及时到来。松花江由南北流,嫩江由北南流,两江由图西吞地方汇合,经东省诸部所居之地,流入东北海。自乌拉吉林至嫩江口约五百里,嫩江口至齐齐哈尔约五百里,其中有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形势之地,蒙古、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所居地界总汇于此,且距通达兴安岭北呼伦等地及尼布楚之道甚近,应于齐齐哈尔一带驻兵一队。再,松花江、嫩江汇合之处,系水陆通衢,大渡所在,亦应驻兵一支。如此则齐齐哈尔、嫩江口皆以江为屏障,得其地利,兵马可赖腴田青草而强盛膘壮,驻守则极其坚固,出征则颇为英武,虽有紧急事宜,自墨尔根至此,相续彼此调遣,不致有误,且兴安岭以北若有战事,此一隅之师,亦可会同相机而行。”萨布素的疏称得到了康熙帝的允许,于是决定在齐齐哈尔、松嫩二江汇合处等战略要地筑城驻兵。锡伯官兵驻防齐齐哈尔城后,在确保一方安宁的同时,还肩负了屯垦的任务。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二年五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皇上,因齐齐哈尔城为初次驻兵之地,应设立官庄以备粮米。于是在齐齐哈尔城附近设立了十个官庄,并从移住伯都纳、乌拉的锡伯、卦尔察官兵及附丁中留下三千附丁组建官庄。因此,移驻齐齐哈尔城的锡伯官兵,他们平时守卫城池,保护台站,巡边坐卡,防范入敌和盗贼。其附丁则从事耕作,供养披甲,并交纳官粮。

锡伯官兵具有较高的素质

锡伯族虽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但它在清代史上扮演了一个较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全民族的屯垦戍边。其决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锡伯族善骑射,骁勇善战。它的前身鲜卑人曾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后来,在“九国之战”时,锡伯族也是当时互争雄长的九大部族之一。所以,锡伯族在历代王朝中都被充军披甲或服兵役。在清朝时期,先后被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是八旗兵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清朝锡伯族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其足迹遍布东北各重要城池、关隘及边陲。在清代的每次平定内乱、抵御外侵的斗争中,锡伯族军民基本上都做为一名成员,冲锋陷阵,屡建功绩。曾出征云南,驱逐缅甸入侵之敌;出征西北,参加平定准噶尔叛乱;出征四川,参加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而后又一路南迁盛京、京师及伊犁等地,进行驻防和屯垦戍边。而齐齐哈尔城在当时是军事要塞,清政府虽然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但在齐齐哈尔以东以北的大片国土边境防务空虚,沙俄随时都有入侵的可能。所以,在选派齐齐哈尔驻军这一问题上,朝廷相当慎重,经再三廷议,从科尔沁蒙古八旗中将锡伯官兵调出并安置在齐齐哈尔驻防,显然,朝廷看重的是锡伯官兵的素质。再者,锡伯族人勤奋好学,在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很快就掌握了汉民族的农耕技术,亦兵亦农,在这一点上,锡伯族在当时东北少数民族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因此,锡伯族官兵每到一地驻防,都身兼屯垦任务,大大的减轻了朝廷的粮饷负担,深得朝廷的欣赏。其次是锡伯族素有“语言翻译家”之称,一般锡伯人都通晓满、汉、蒙等多种语言和文字,齐齐哈尔作为军事要塞,难免有一些涉外事宜,而在当时满洲人与俄人打交道,多用蒙古语转译,而当时满洲和蒙古人中会翻译语言的人又很少,所以,锡伯人自然就承担起了这项义务。如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黑龙江副都统喀特呼为找锡伯人缮写蒙古文字事咨齐齐哈尔协领玛齐文:“为俄使马驼倒毙事咨行里藩院之文一角,为赍送此文,咨行蒙古路驿站人等之蒙古字书在此无人会写,故以满洲字起草,咨送钤印片子。于彼处令锡伯人内会蒙古书之人,照满洲书缮写蒙古书,送至蒙古路驿站,由驿递送可也。”又康熙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选精通蒙古话之人派往尼布楚事咨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衔玛布岱等文:“有偕同俄使由此派员之事,抵尼布楚后,与俄罗斯相议时,皆用蒙古通事,相应遣派会蒙古话之贤能之人,在此查得,并无会蒙古话之英俊之人,在彼处锡伯披甲内,选出精通蒙古话,能将我等之言告诉彼等,将彼等之言告诉我等之英俊之人二名,携带二个月口粮,同俄使起程,来会由此派遣之员可也。”由此可以看出,锡伯人在当时的文化素质是较高的。另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史百科》一书中称:清朝初年,东北地区人口较少的锡伯族归满族统治后,开始接受满族文字,锡伯族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很高,清朝政府中精通各民族语言文字者以锡伯族人居多。由于现在满族基本改用汉语汉文,所以满文教学及整理、编译、研究满文档案的重任,就落在保留满语文的锡伯人身上。锡伯族人口虽少,但从事各种语言翻译工作的却很多。因而享有“翻译民族”的美称。

遣往盛京及京师的原因和经过

遣移齐齐哈尔、乌拉吉林、伯都纳的锡伯军民当差五六年之后,这里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又决定将齐齐哈尔锡伯遣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但是,迁移准备基本就绪待命起程之时,清政府经过再次廷议,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要求黑龙江将军将锡伯军民改迁盛京。遂于康熙三十八年正月三十日兵部咨文萨布素:“查得,齐齐哈尔之锡伯共二十四牛录,本年迁移一半十二牛录人口,连附丁共一万零八百零六名人口。人口甚众,在归化城之米不敷供给。相应停其迁往归化城,火速咨文该将军萨布素,于本年种地之前,不误农事,赶紧迁至乌拉境内,交乌拉将军等妥善管束,令其种田,俟收获后,由乌拉将军照管,食此耕获之粮,迁至盛京。今由齐齐哈尔迁至乌拉时,将军萨布素既称锡伯人等有口粮,相应带其私粮迁移。明年迁移之一半十二牛录锡伯人等,亦照此于乌拉种田,陆续迁至盛京。迁移此锡伯人等。饬交该将军等编队,遣派官兵妥善照管移送。”从兵部咨文看,锡伯军民停迁归化城改迁盛京的主要原是因归化城粮米不足,供给有困难。迁入盛京的锡伯族是分批进行的,时间自康熙三十八年至康熙四十年。第一批迁徙的主要是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安置于伯都纳等地的锡伯族。第二批迁徙的官兵是从齐齐哈尔抽调的,也就是原拟迁往归化城的第一批。第三批迁徙的锡伯族军民也是从齐齐哈尔抽派的,也是原拟迁往归化城的第二批。这三批迁往盛京的锡伯族,均采取边迁徙边耕种边自给的方式。清政府将齐齐哈尔和伯都纳锡伯军民调去盛京后,便分散到盛京、锦洲、盖州、牛庄等数十处,驻守要隘、台站。上述三批迁徙官兵均协有眷属,并且有附丁随迁。清政府采取的这项携眷驻防措施,对开发驻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向盛京调迁锡伯族军民的同时,于康熙三十八年又迁移吉林锡伯佑领、骁骑校十六人,锡伯兵一千名到京师(今北京)驻防。其中一部分被派往顺天府所属的顺义、良乡、三河、东安以及山东德州等地,一部分则留守京师,分散到满洲八旗当差。

清政府为什么要将刚刚安居下来的锡伯族官兵迁到盛京和京师呢?据史家研究,主要是为了整顿东北八旗、加强盛京和京师防务的需要。这从康熙三十七年(年)的一道上谕中可以得到证明。这一年康熙皇帝巡幸东北,在检阅八旗官兵后,谕曰:“盛京,乌拉官兵,不知法度,不像围猎之兵,将军惧于诸协领、章京而不管束,协领、章京惧于兵丁而不管束,风气极坏……抵乌拉阅兵,因兵数众多和器械不齐,未能检阅全军,有火器兵而未经训练,兵未检阅。设火器兵无所用处,相应淘汰。再水手杂役,未经训练,丝毫不谙船只,失其生计。此次,将军、副都统、协领、章京、骁骑校并不效力,甚为可恨,著停发俸禄,以观后效。将军以下,骁骑校以上各员,著送其子一名至京师披甲。归化城地方,地阔有鱼,著黑龙江将军招集齐齐哈尔所有锡伯人等,迁至归化城,交右卫军监管。伯都纳,乌拉所有卦尔察兵,著并居伯都纳,看护牧郡,伯都纳所有锡伯人等著迁至盛京,免除盛京八旗兵内懦弱之辈,家奴披甲,由锡伯人内选其身强力壮者,披甲代替。乌拉所有锡伯人等,著迁来京师当差。将锡伯、卦尔察迁移安置事宜,著明春委派大臣二员办理,移来京师之锡伯人等,著派去大臣当即办理,令其起程。”迁往盛京的锡伯军民,于六十年(年)后,其中一部分官兵又被谴往伊犁。抵达伊犁的锡伯官兵和眷属共人。他们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在沈阳拜别“锡伯家庙”和亲人后,扶老携幼赶着牛车、驼队,离开盛京后,经科鲁伦路和蒙古路,于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日先后抵达伊犁地区。西迁的锡伯族官兵与家眷,冒酷暑、顶严寒、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忍受了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历时一年又四个月,行程万里。这是中国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屯兵戍边”的英雄壮举。

年5月6日(本文已在《鹤城晚报》发表)

本文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

贺灵佟克力著《锡伯族史》

辽宁民族出版社《沈阳锡伯族志》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史百科》

地图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mj/7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