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论坛阎海辽宁营口地区清代八旗驻防

八旗驻防是清代特有的一种军事制度,在明代以前,军队驻防地方大多为戍防险要,并未形成制度化。满洲兴起。在固有的八旗制度基础上,结合明代戍防的做法,创建了一套独特的军事驻防体系。营口地区是当时八旗驻防要地,设官驻兵,垦地戍边,对于清代营口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八旗后裔繁衍至今,满族现已成为营口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并建立了归州、红旗、九垄地等多个满族自治乡(镇)。然而,关于营口地区八旗驻防的历史目前却很少有人研究,有关民族、军事等方面的志书对此也都语焉不详。因此,有必要根据文献史料记载结合实地调查将清代营口地区八旗驻防的相关情况做一番梳理。

驻防机构的设置及沿革

1.营口地区最早的八旗驻防当始于满洲入关之前。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初的天命六年(年),相继攻陷沈阳、辽阳,随即辽河以东包括盖州在内的70余城尽属后金!。努尔哈赤依照旧都赫图阿拉之制遣八旗官兵分地戍守,盖州、复州一带属于正白旗防区,海州(海城)、耀州(岳州)一带属于镶白旗防区"。在时,辽南地区尚属明与后金的拉锯地带,耀州作为南北交通咽喉是后金防守的重点,由大将杨古里镇守,同时也是明军争夺的重点对象。年明朝副总兵鲁之甲率参将李承先偷袭耀州,被后金军击败。年,明登州总兵沈世魁渡海袭击耀州,再次被清军击败。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辽东。可见,耀州(今大石桥市岳州村)应是营口地区最早驻防满洲八旗的军事据点。皇太极即位后,在努尔哈赤经营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了辽东防御体系。天聪七年(年)于盖州设防守尉一员、五品章京一员、笔贴式一员。天聪十年(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为崇德元年,于盖州“设固山达,固山即旗字,达,首领之称。以马兵九十名为驻防。”此为盖州八旗驻防之始。

顺治元年(年),清朝定都北京,绝大部分八旗兵都“随龙入关”与南明政权和农民军作战,辽宁地区除盛京(沈阳)外仅留15处驻防点,其中熊岳、锦州、守远、凤凰城、兴京(老城)、义州、新城、牛庄、岫岩等处设城守官与满、汉章京;东京(辽阳)、盖州、耀州(岳州)、海州、鞍山、广宁等处设满、汉章京,驻兵防守。“章京”为满语“职守之官”。此为熊岳八旗驻防之始。至此,营口地区内已有耀州岳州、盖州和熊岳三个八旗驻防点。但耀州驻防不久即撤并,成为驿站,辽河下游防御仅留牛庄防守尉负责,今营口市区在军事上即属其防区之内但行政上则分属海城和盖平两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定《天津条约》开牛庄港为通商口岸,英国领事密迪乐强指营口即是牛庄所根据的就是这一点。

2、盖州、熊岳两城驻防八旗的机构沿革

清代余年间,盖州、熊岳两城的八旗驻防机构并非一成不变,其主要变动有以下几次。

顺治元年于熊岳设城守官:满洲章京三员、汉军章京一员;于盖州、耀州各设满州章京一员、汉军章京一员。

康熙元年给镇守盖州章京印,设掌印章京一员;

康熙二十六年(年),于熊岳增设城守尉(正三品)一员、防御(正五品)八员”。

康熙二十八年(年)于熊岳增设骁骑校(正六品)一员”。

康熙三十一年(年)于熊岳增设巴尔虎佐领和骁骑校各一员。

雍正五年(年),设副都统一员,驻熊岳,管理熊岳、凤凰城、金州、复州、旅顺、岫岩等六处。同时,改盖州固山达为防守尉,归熊岳副都统节制。

“副都统”为八旗高级武职,正二品,清代在辽宁地区设两员副都统,隶属于盛京将军,一驻锦州,一驻熊岳,分别管辖辽西和辽南地区的八旗驻防事务。熊岳因此成为清代辽南军事首镇。熊岳副都统节制复州、金州、的岫岩三城的城守尉和盖州防守尉。需要说明的是,康熙三年盖州在行政上设县治,名为盖平县,但在八旗驻防上则仍称为盖州。乾隆五年(年)改熊岳城守尉为协领。乾隆十三年(年)裁撤盖州防御四员,增设骁骑校四员。道光二十三年(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两方列强觊觎辽东半岛,不时派兵舰窥视。为加强海防,清政府调整了在辽南的八旗驻防布局。将熊岳副都统和协领调往金州,原金州城守尉调为盖州城守尉,原盖州防守尉调为熊岳防守尉。此为营口地区八旗驻防的一次重大变动,本地区最高驻防机构由熊岳而改为盖州。至民国初年裁撤满洲旗官之前,盖州历任旗官有姓名可查者共计有防守尉(含章京)26任、城守尉21任(多为清廷钦简宗室缺);熊岳历任旗官有姓名可查者共计有城守官1任、副都统42任、防守尉9任"。

3.营口市区也曾有过驻防八旗

今营口市区在清代称没沟营,行政上东部属盖平县、西部属海城县,在军事上属于牛庄防守尉辖境,本无兵丁驻防。康熙三十一年(年)清廷为表彰在噶尔丹叛乱中坚持民族气节举部南迁的巴尔虎蒙古,将其编为10个佐领,准其在奉天境内的牛庄一带游牧,后编入满洲上三旗分别拨往复州、熊岳、辽阳等处驻防。营口也因此一度成为巴尔虎蒙古的驻防之地,《清史稿·地理志》“营口”条记载:“此地为蒙古人窝棚”即指此事。因巴尔虎为游牧民族,其住处皆搭建蒙古包(窝棚)。被称为“营子”,营口(没沟营)的“营”字即由此而来。此为营口市区最早的八旗驻防。

至近代,随着营口代替牛庄开埠,营口的海防地位日显重要。同治五年(年)冬,在营口设立海防练军营,从金、复、海、盖四州县抽调八旗兵丁来营口驻防,共计人,置佐领一员统辖全营,下设防御、骁骑校等分统各哨。这支部队虽名为“练军营”,但其人员和建置还属于旧式八旗兵的编制。因此,本文将其列入驻防八旗系列。光绪六年以后,该部队被遣散,由奉军前营管带马筱昌、乔干臣所统率的营口新练军营则完全打破八旗制度,按照练军(以湘军建制为基础)军制管理,成为营口近代主要的地方军事力量。练军的出现,标志着八旗驻防已名存实亡,退出了近代军事舞台。

驻陆军队的兵额与分布

营口地区驻防八旗是清代盛京驻防八旗的一部分,有关记载盛京各驻防点兵额的文献资料并不少,但在数字上却相互出入很大。不排除有额定数目与实际数目的差异,但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有清一代盛京驻防的兵额屡有调整变动,或增或减,是一个动态的数字,而各书所载大多为某一时期的静态数字,难免出现以偏代全的情况。现将各主要文献所载的兵额数目按年代以表格形式列出,其动态变化情况可一目了然。

熊岳驻防八旗兵额

年代兵额人数资料来源

康熙二十六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三十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三十一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唐熙三十五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三十八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六十一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六十一年人雍正会典

康熙六十一年人八旗通志

雍正四年人盖平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人钦定八旗通志

乾隆五十四年人盛京通志

道光二十三年人盖平县志

宣统元年人东三省政略

盖州驻防八旗兵额

年代兵额人数资料来源

天聪七年人盖平县志

崇德元年90人盖平县志

顺治初年96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十三年人八旗通志初集

康熙末年人雍正会典、八旗通志

雍正五年人盖平县志

道光二十三年人盖平县志

光绪四年人盖平县志

宣统元年人东三省政略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熊岳及盖州驻防八旗的兵额变化主要集中在康熙二十六年、康熙三十年、雍正四年、道光二十三年等几个年份,每一次变动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康熙二十六年(年),与沙俄的雅克萨之役刚刚结束,正处于谈判阶段,增强东北各地的军事力量成为当务之急。熊岳、辽阳、复州、岫岩等地是增兵的重点,熊岳驻防兵额因此增至人。目前营口地区的满族其祖先大部分是在这一年迁到本地的。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征集到盖州市九寨镇关屯村关氏,原瓜尔佳氏-族谱,据《关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名福哈诏,生于顺治年间,居住在北京草帽胡同,干康熙二十六年奉诏调往盛京,与其长子穆力萨拨往熊岳,其次子穆力宾拨往凤凰城驻防-,隶属于正黄旗常禄佐领。

康熙三十年,出现一次大规模的裁军,熊岳驻防兵额减少了人。有学者研究认为,此次所裁皆为汉军八旗,令其解甲归田,从事农业耕种,既解决了东北“八旗生计”问题,又为更擅长骑射的巴尔虎、席北(锡伯)等新满洲编入驻防旗兵腾出位置。从表上数字亦可看出,在随后的几年内,由于新满洲的加入,使得驻防兵额数又有所回升。

雍正四年,于熊岳设副都统,正二品-,兵额又迅速增至余人。道光二十三年,副都统衙门迁往金州,熊岳驻防的地位下降为防守尉,正四品-,兵额也因之减为人。而盖州驻防的地位却升为城守尉,正三品-,兵

额也增至人。此后光绪至宣统时期兵额基本保持稳定。

由此可见,所谓驻防的兵额或编制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浮动的幅度很大,因此不能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来研究这一问题。

驻防官兵及其家属均按照旗份分别居住在熊岳、盖州两城的周围,与当地的民人相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大多以所驻八旗的旗份命名,并且沿用至今。通过这些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驻防八旗的

大致分布情况:以今熊岳镇为中心,镇内有镶黄旗村;熊岳镇北为红旗满族自治镇,其所属村落有小蓝旗、东蓝旗、两蓝旗和红旗堡等;熊岳镇南的九垄地满族自治镇有正红旗村、镶红旗村、正黄旗村;熊岳镇东的双台子镇有黄旗堡等;盖州北至营口之间有红旗村、蓝旗村和黄旗村等。另外,在九垄地镇还有东达营、西达营以及红旗镇的达营,都是当时巴尔虎蒙古驻扎之地(达子是当时对蒙古人的称呼,营是指蒙古毡房)。除以八旗命名的地名外,还有一些驻防地并没有按八旗命名。如前文所提到的盖州市九寨镇关屯村关氏(原瓜尔佳氏),据其族谱记载,当初其始祖被拨至熊岳南凤鸣山驻扎,后因关氏人口繁盛,改称为关屯。据关氏族人介绍。在九寨镇西的归州满族自治镇也有当时驻防八旗的聚居区。从分布来看,上述这些八旗居住地全部位于营口地区西部濒诲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这些地区交通便利且土地肥沃,而东部山区(千山余脉)则没有旗人居住。

驻防官兵的生计和武备

一般来讲,八旗生计的主要来源是“粮饷”,包括饷银、岁米、马乾、名粮等,前两项是固定收入,有明确的定制,如催领、前锋每年银3两、米48斛,炮手、马甲每年银24两、米36斛,步军、匠役每年银12两米24斛等。关内八旗兵于清初曾一度实行“计丁授田”,分给兵士份地,但并没维持多久。东北地区的驻防八旗的经济情况则与关内不同,由于明清换鼎之际,辽东战争频繁,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地广人稀。所以盛京各地的八旗兵都在驻防区内“跑马占荒”,拥有大片良田。他们半俸半饷,亦兵亦农,其饷银与关内兵丁基本相同,惟无岁米,以旗田收成充之。旗田是关外八旗驻防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支柱,八旗官兵“凡赡养家口,以及行军所需,皆从此出。”

营口地区驻防官兵的旗田份额为:“城守尉为六十日(一日约合6亩)、笔帖式二十五日、防御三十五日、骁骑校三十日、甲兵每名地十日。”。其田额同关内八旗兵丁“每名给地五晌30亩%”相比多出一倍。此外,驻防兵丁还享有“马厂伍田”,军官则无此待遇。盖州与熊岳驻防官兵旗地份额“略同,无甚出入”。以上旗田称“红册地”,是雍正四年(年)核对查丈后所注册的土地。事实上,在注册编档之后,旗人仍不断大量私开地亩,称为“旗余地”,和“红册地”统称为一般旗地。从清初分授旗田至清代中后期,由于旗人数量的

不断增加,旗田的面积也随之迅速扩大,营口地区各时期旗田面积的具体统计数据详见下表。

年代熊岳旗田面积盖州旗田面积

顺治初期———日

康熙三十二年日日

雍正五年日日

乾隆四十五年日日

旗田原本并无租赋,但由于旗人私垦较为普遍而且数量较大,为示约束,康熙时期对盛京旗田每亩征豆合0.升,雍正时改为每亩征米#.’’升!")。“旗余地”必须主动向旗署首报面积,并“分别等差”征租。盖州、熊岳在当时属于“上等”,分三则征收:上则地每垧岁征银4钱8分、中则地4钱2分、下则地3钱6分。“红册地”原则上属于国有土地,不准旗人私自买卖$但可以在本旗内交易%,“旗余地”则逐渐承认其为合法的私有土地,允许自由买卖。

盖州与熊岳驻防衙门每年“各旗派承催领催一名,再经城守尉点派按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十五三期征之。”于应征钱粮之外,营口地区的八旗兵丁还要负担所谓“漏规”和“折征”等名目的杂税。“漏规”每日地吊(每吊合制钱文)钱,此款项全部“归城守尉独得,其他旗官不得分润”。“折征”每日地一吊一百文(16文为一百),此款项扣除少部分作为旗仓办公经费外,绝大部分由城守尉与仓官“按四六份分劈之”。可见,八旗驻防的主官(城守尉)确是一个有“油水”可赚的肥缺,所以大多由清宗室出任。

满州最初以善于骑射而著称,因此驻防旗人基本上不亲自耕种旗田,而是依靠出租给汉人收息为生(地租有实物和货币两种)。勤习武艺、作战立功才是他们进身之阶。为了保持八旗的武力,清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旗人的其他出路。尽管历朝清帝三令五申整饬各地八旗武备,但无法挽回八旗武力衰退的趋势。从营口地区驻防八旗的操演记录来看,和当时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训练不精、武器落后的现象。营口地区的驻防官兵平时在家务农,每三年由熊岳副都统$道光后改由金州副都统%检验一次军械,名曰“验军械”。所谓军械是指驻防军官与兵丁配发的军装武器,其中“城守尉盔甲一副、角弓二张、腰刀一柄、撒袋(箭囊)一副、梅羽箭二百五十枝,”防御、骁骑校、笔帖式等官的装备基本与城守尉相同,只是箭数略少。八旗兵丁的武器装备主要为绵甲、长扎抢以及鸟枪、抬抢等旧式火器。“邑西连云岛及西套二海口原设有大小炮位二十二门”,是为海防所资的重型火器。嘉庆四年,为加强海防力量,为熊岳水师营添设战船4艘,铁子母炮24门;道光时期,又为包括盖州、熊岳在内的环渤海各要塞增添红衣火炮共。这些火器大多毁于甲午和庚子两役。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曾于熊岳西北的鲅鱼圈海边墩台山下出土一门铁炮(现藏盖州市文管所),该炮长厘米,口径5厘米,耳径5厘米,尾径8厘米,是典型的红衣炮系列火炮,应为清代熊岳海防所用的海岸炮。

操演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春操之前,于二月初一先由教演官率各旗吹海螺兵在城楼演吹半月。三月底请城守尉指定日期赴盖州城东二里的教场(箭亭)“名曰春操,检阅马步骑射,操毕,甲兵各自归其家种地。秋操,七月初一举行,亦如春季。八月底停操,兵士各自归家牧获田禾,作秋收冬藏之主人翁矣。”这种每年点卯式的操演基本是流于形式。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满州传统的“骑射技艺”已经不合时宜,八旗驻防实际上已成为摆设,“操防久废,徒有虚名。人数既多,生计益困”,除了起到赡养旗人的作用外,在实际作战中毫无用处。在甲午战争辽南诸战役中,以盖平保卫战最为激烈,但遍查史料,在盖平参战的各路清军中独不见有熊岳、盖州等当地的八旗驻防官兵,可见这些八旗官兵确已沦为不堪战阵的“田舍翁”了。

注释:1.《清太祖高后天帝实录》卷七。2.《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四月,中华书局年出版。3.于阜民主编《营口通史》第)9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出版。4.康熙二十一年《盖平县志》卷下,营口市地方志办公完影印本。5.9.8.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卷三。营口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本。6.《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丁巳。7.8.-以上数据均根据《盖平县志》和《奉天通志》两书相关记载综合品成。但两书均缺康熙朝旗官名单。19.于阜民、阎海、段速敏著《营口史话》第4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出版。10.民国十九年《营口县志·军事篇》,营口市地方志办公影影印本。11.定宜庄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第75页,辽宁民族出版社,年出版。12.见《圣武记·兵制兵饷》及光绪《大清会典》卷18

13.瀛云萍著《八旗源流》第86页。大连出版社,年出版。14.见〈清世祖实录〉卷31,顺治四年三月庚午。16.乾隆《八旗通志》卷一八《土田志一》17.根据《盛京通志》(乾隆元年版)和《盛京通志》(乾隆四十五年版)所记载的数据制成

19.见《清代东北经济史》第一卷第—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出版。18.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第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年出版。24.王兆春著《世界火器史》第页,军事科学出版社,年出版。26.徐世昌等《东三省政略》卷八“旗务·奉天省”作者: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顺手放入朋友圈,没准您的朋友就需要!

红缨满洲

赞一个买斤肉,赞赏就是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mj/5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