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明清时盖州的商业会馆
盖平县福建会馆
清康熙五十年(年),在盖州南关内建立了“福建会馆”。现仅存五间配房,配房为六檩卷棚大木小式硬山式建筑。据记载,福建会馆正殿是大木大式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一张清末时的照片可以看出福建会馆的建筑的宏伟。
盖平县山东会馆
山东会馆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年),在城内大堆子北与城北墙处的中间地段。现已经没有遗址了。
盖平县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建在盖州城东关外路北,是在原关帝庙旧址上不断修缮而设立的。关帝庙最早建于明正统六年(年),只有三间正殿。在明嘉靖、清康熙年都做过修缮。在清康熙五十八年(年),由山西来盖州做生意的人等,积极捐资,开始了进一步的维修,到了清雍正五年(年)关帝庙焕然一新。大殿加高,新修了配房、山门、钟鼓楼和戏台,气势恢宏。乾隆二十八年()农历五月十三,“庙会”信众烧香不慎,半夜大火,殿宇劫焚。火灾后,山西李姓商人首解囊金,而后山西商贾并盖州以及各省士庶,愿输囊资,鸠工庀材。重修正殿又加了卷棚,复增三代楼、左右两廊,牌楼等。乾隆三十年(年)竣工,关帝庙也成了“山西会馆”。到了民国初年,盖州关帝庙建筑规模已经很大,院落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35米。建筑群由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戏楼、马殿、拜亭、正殿与后殿。在中轴线两侧依次排列钟鼓楼和配庑。
建筑是一种视觉政治。大多会馆建筑庄严、雄伟。在造型、布局、装修等方面都追求一定的艺术内涵。为了营造一个好的商业形象,建筑上木雕,石雕都很丰富,追求建筑对称,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还留有一些建筑遗迹的三江会馆,看其建筑工艺的确精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他会馆相继兴建,规模、组织、作用和运作模式互为攀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为传统商业文化的载体,会馆还发挥着“行会”的作用,属于商人的自治机构,对内规范经营管理,对外加强竞争实力,体现了行业自觉和商人自律。
商业也是文化的载体。会馆依托商业活动,以其雄浑气势构屋建瓴、设馆筑园、演戏酬神,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北方人过去对妈祖了解甚少,自南船至此地之后,会馆和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海神娘娘庙,供奉妈祖,带来了“妈祖文化”。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为海神庙会,三江、山东和福建会馆会同时演戏。每年的元宵节,会馆要祭拜和酬神,演夜戏。据《盖平县志》称:“灯月交辉,歌声嘹亮,几同不夜之城,一时游观者顷塞街巷,其盛事也。”而山西会馆在五月十三和九月二十三定为关帝庙会,也要祭祀和演戏酬神。关帝圣君成为山西商人拜膜的商业神祗。关圣的偶像效应也给山西会馆镀上了一层神圣的精神光芒,使其完全走出了“义”与“利”的困惑,实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自律和行业自治,这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模式。明清时,公开演戏的场所少,大部分戏剧的演出都是在会馆的戏楼里举行,所以,较大的会馆都建有戏楼。
会馆是中国传统商帮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修建会馆的目的是“通商情,叙乡谊,安旅故”。会馆都有自己的墓地,称之为“义地”,或者有寄骨室。外乡人到盖州做生意,客死他乡的事总有发生,会馆也要负责同乡的善后事宜,包括寄存棺柩。盖州城东关外常贾园子村就建有“山东会馆”的寄骨室;在金贾菜园子建有“山西会馆”的寄骨室。“山东会馆”的墓地在城东的铁塔山北,坟墓超过百座。
民国十九年《盖平县志》载:“……洎后营口开港,各会馆会务皆随之转移,此间之主事者悉听命于营口总会。然此间三会(三江、福建、山东)之产业胜于他庙。畴昔除办会、演剧、祭神、酬宾外,并襄办各项善举,近复鉴于潮流趋势,皆停止演剧。积极兴学,各自创立国民小学一处,不收学费,成绩颇著。”
会馆是商人之间的一个互助组织,明清时的商业会馆,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保护工商业者自身利益的作用,但这种以地域范围为主的组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全文完)
作者:杨庆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hj/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