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天重返枝头报告文学写给抗疫前

前奏

公元年1月23日,将是一个永久载入中国史册的日子,从上午10时起,武汉市内交通停运,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一个令人惊恐万状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武汉封城了!

这意味着,武汉多万人口,被关闭在家中,里不出外不进。要封闭多久?武汉究竟有多少人被感染?已经死了多少人?恐怖“上不封顶”!

威胁还在加剧,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医院不够,床位不够,医护人员太少,防疫物品短缺,那么,还要有多少人被传染,多少人将丧命?

更加惊恐的现实接踵而至:全国各地纷纷发现感染病例,数量直线上升。每个数字都是一根针扎在人们的心上。而被封城的武汉,不断传来死亡病例,画家遇难,导演遇难,健身明星遇难,诗人遇难,许多家庭刹那间被撕碎,全家人无一幸免……一时间,英雄的武汉城和英雄的武汉人民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提到“武汉”两个字都让人心惊肉跳。躲吧,赶快躲,躲得越快越好,躲得越远越好!

在这样恐怖的氛围下,为了救助更多的生命,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逆行,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生命的危险,扑向湖北,扑向武汉,扑向疫情传染最厉害的中心地带……

辽宁省共向武汉派出12批次救援队,位医护人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击疫情的战役中,辽宁医护勇士们面对面地与死神和病魔展开殊死格斗——

男护士“辽小虎”

年2月2日,医院的三名青年男护士潘玉方、徐庆鹏和王启龙,医院东院区重症病房“安营扎寨”。

一个多月转瞬即逝,连续奋战,早上四点半顶着星星出发,晚上八九点钟披夜回巢,每天都在“坚持从坚持不住的时候开始”竭力打拼……

“才艺虎”潘玉方用歌声“点燃笑容”

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虽然戴着口罩影响发音,重症病房里的歌声还是感染着患者。一位老年患者流着眼泪说:“孩子,你唱得太好了。拿来饭吧,我吃,我吃!”

隐身暗处的新冠肺炎病毒,不仅咬坏病人的肺,也咬伤病人的精神。许多患者心上像压块石头,精神低迷,拒绝吃饭,或象征性地吃几口。越这样抵抗力越差,如同在敌人大兵压境、狂猛进攻时,我方却放弃抵抗、放弃阵地举白旗投降,任由宰割。对患者来说,吃饭相当于“增兵”,相当于组织优势兵力进行顽强英勇的反击。

当“满足患者所有的饮食要求”和心理辅导都无济于事,90后潘玉方便用歌声点燃激情,唤醒病人的求生欲望,组织内生力量,向毒素发起绝地反击……这是肺叶对肺叶的呼唤。患者的肺叶遭受病毒侵害,病了。从“才艺虎”肺叶输出的“音符”多亲切啊!有求生的感召,有亲情的感召,也有希望的感召……

歌声清流一样滋润了肺叶,风儿一样吹通了毛细肺管,舒服多了!

一位重症老人瘦指击节,带有老年斑的食指随着音乐旋律轻轻地颤动、颤动,紧闭的眼睛里溢出泪水。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这小小的动作比惊雷还响——这位八旬老人好多天不说话、没有表情,这微弱的拍节,连接一株发芽的生命啊!

黑色的口罩一鼓一鼓,她在用微弱的气息唱着、唱着……

那位吃饭最难的老年患者被“才艺虎”的歌声“唤醒”,一顿吃了一大碗面条,好几位医护人员泪花闪闪,这意味着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重新燃旺!

犹如一片绿叶引爆整个春天,那些低迷情绪的患者被“才艺虎”的歌声感染,重新振作起来,握指成拳,和医护人员同仇敌忾,组成“统一战线”并肩作战……病友们很吃惊,“才艺虎”怎么什么歌都会唱?

原来,潘艺方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会。键乐钢琴,弦乐小提琴,弹拨乐吉他,管乐笛子,都具专业水准。因为他帅气,标准话好,连续七医院春节晚会,人送绰号:金话筒主持人。

音乐是丽人的纤手,能扯紧任何学科的衣襟。柔美的音乐“携手”急诊科“男护士”扬帆起航,会花开妩媚,也会修竹玉立。

在病床前,潘玉方的艺术音符常常化作汩汩而流的泪水,为患者的痛而痛,为患者的忧而忧。他把危重的病患当作亲人。这些点点滴滴的善良雨露,滋润着美好,那些死里逃生再次入院的患者,争着要求潘玉方来护理。

工作如齿轮运转,节奏快速而恒定。医院重症室,刚给一位老奶奶倒完尿,18床的铃声又急促地响起来,一位大妈便在床上。潘玉方连忙过去帮助收拾脏物。患者一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潘玉方感动得笑容绽放。

笨拙的防护服锁不住潘玉方的热情,他边工作边小声哼唱患者点的歌,哪怕只有几句,哪怕用“假嗓”,都会换来快乐的笑容和开心的手势。

“闪电虎”徐庆鹏:患者的要求立刻办

雷厉风行,说了就做,做就要做好,所有的事情不准拖、不过夜,更不会留给下一班,工作效率迅若闪电,人送外号“闪电虎”。

90后徐庆鹏如同英气逼人的影视明星,直鼻,方口,两道卧蚕眉黑而长,像展翅度的燕尾剪刀。这位一米八大个的小伙子,平时少言寡语,腼腆得像个姑娘,一旦工作起来却像卧伏在战壕的勇士听到冲锋号,呼地“一跃而起”,眼快手快腿快,旋风一样刮来刮去。几分钟前还在12号病床前扎针,几分钟后已经在给另一个病号翻身,不大工夫,他又在厕所给患者清理。病人有求必应,立刻办。

新冠肺炎侵害力真的吓人,一位阿姨来时还是一级护理,三天后就变成特级护理,要“使出所有的劲儿为患者服务”,徐庆鹏不断告诫自己。哪怕已经解释五六遍的事,他也要不厌其烦地心平气和地告诉患者。

在篮球赛场上,“闪电虎”徐庆鹏神出鬼没,快速跑和“闪电”跳投,常常让对手防不胜防。这位排球场上的“二传手”,练就一手出色的协调性。

这些游刃有余的快速反应和力量优势,经过刻苦的专业训练,沐浴理性的技能雨露,成为徐庆鹏的资本和底气。他的手与大脑协调性格外出色,感应准,动作准,落点准,心手合一,精确无误。在动脉上操作血气扎针,一般护士要用五分钟,徐庆鹏只用两到三分钟。做“留置针”,人家双手操作,“闪电虎”单手完成,别人要三分钟,徐庆鹏只需一分钟。

为什么迅若闪电?徐庆鹏的回答令人感动:“我的动作越快,患者的痛苦就越少。”

比这更重要的是:急诊科护士的手里攥着人命啊!危重的心脑疾病患者匆匆而来,前脚已经踏进死神的门槛,加快或拖延几秒钟,就决定病人的生和死!

采访后我才知道,徐庆鹏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做事果断,承诺了必办,敢于担当;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感性、重情,内心柔软。在电视上看到武汉的疫情那么严重,他热泪滚滚,第一时间向单位请战去疫区。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到机场送他,徐庆鹏再一次热泪滚滚。既有别愁,更有对疫区许多家庭被病毒拆散的忧伤……

“淡定虎”王启龙: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淡定虎”王启龙出生于年,是三位“辽小虎”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同事们这样夸他:有王启龙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有人甚至赞扬他是“定海神针”。

在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房,王启龙像一本工具书,患者们可以“随手翻阅”。这个担心病不会好,那个担心治好再犯,有人甚至担忧引发别的病、“快要死了”。透过护目镜,王启龙友爱的眼神“一闪一闪”,耐心解释,有问必答,患者们听了长长地舒气、微笑,向他竖大拇指。王启龙仔细观察,每每发现患者痛苦的表情、皱眉、过频地翻身,他都会主动迎上去嘘寒问暖,对症解答问题。好几位患者特别依赖王启龙,仿佛在这本“工具书”中能找到任何“词条”。

大地宽厚沉实,才能万物生长。王启龙的淡定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和雄厚的技能底气。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王启龙又先后到意大利和新西兰各进修护理专业一年,对比融合中西方护理优势,经过吸收和改良,确认自己的专业路径。生命中的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从入职那天起,他每天要提前半个小时接班,了解前一班患者病情,为接续治疗铺平道路。急诊科危重患者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王启龙都淡定沉着,冷静地理出思路。医院的每一次重大抢救,医疗骨干“淡定虎”都会冲到最前面,发挥所长打攻坚战,一次又一次摧城拔寨。同事们评价他:业务精湛。护士长赞扬他:王启龙办事让人放心。

王启龙性格内向,淡定而低调。一旦需要他,他立刻弓簧一样弹起来,迅速到位。医院,这位口语流利的业余翻译随叫随到。哪怕半夜接到电话,他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走。

在武汉闻知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在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药物,王启龙掏出五千元钱,托人把钱转交李兰娟院士。几经周折,李院士收到钱后,得知捐款者为战斗在武汉疫区前线的护士,动情地说,护士在前线流汗又流泪,这钱不能收。

在武汉,“淡定虎”的优势已经“显山露水”:好几位不想活、拔针弃治的患者,王启龙一去,很快打开心结配合治疗。

家书抵万金

医院医生孙来仁的父亲孙文举今年57岁,家住盖州梁屯镇梁屯村,以种地为生,家里养了六头牛。东北的冬天算农闲,但他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喂牛、打柴火、干零活儿,平常根本没空看电视。自从儿子孙来仁去了武汉抗疫前线,心里惦记着儿子,老两口天天早上、晚上都要看电视。电视上每一次出现医护人员殉职,老两口心里就一揪一揪的,心提吊得老高老高。二位老人会为医护人员牺牲难过得流泪,同时也更加担心儿子的安全。

好多天了,闭了灯,两位老人睡不着觉。炕像个热锅,二位老人翻过来再翻过去,很快就翻到天亮。他们躺在炕上互相安慰。老伴说:儿子会防护好的,没事儿。老头说:一点事儿不会有,放心吧。可是,互相都能听到对方翻身的声音。两人都挺着不说话,不打扰对方。鸡叫了,天亮了,又一个不眠之夜。有一天,老伴想了一宿,想出一个好主意:老头子,你给儿子写封信吧!

天还黑着,老头立刻起身,翻腾了大半天,总算在箱子底翻出来几张带红道的老信纸,找出一支钢笔,把小饭桌放在炕上,老人吃力地写了起来:

来仁我儿,一晃你去武汉,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这些天,我和你的母亲没事的时候就打开电视机,总想在电视机里看到你。每天晚上六点我就会盯住电视上的辽宁新闻,只想在电视机上看到你和你的医疗团队。你刚去武汉那天,我从心里一百个不想让你去。我就你一个儿子,我和你妈真的替你担心哪!但是,我儿是医生,救命是头等大事,国家有难,老百姓有难,咱不能躲躲闪闪,必须冲上去!

医院好好工作,为人民造福,将来找个媳妇,我和你妈就放心了。没想到你长大了,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但是我想你有能力,这几天我每天看新闻,你做得非常好。你没什么事,我就放心了。在村里,人们都说你好,都在夸你,我也非常高兴。就不知道你吃的好不好。我和你妈在看电视的时候,你妈不住地念叨你,说你每次回来,怀里都会捧着苹果,能吃好几个。今年春节,你在单位值班,本来合计过完年你回来多待几天全家团聚,谁知道你又上了前线。我和你妈想着你,给你寄点苹果。咱盖州的苹果全国都有名,我合计多给你们准备点,让你身边的同志、战友,能吃到咱们盖州的苹果。就让你们尝尝盖州家乡的味道,你在前线支持国家,我和你母亲也愿意出点小力,不给你们添乱,你放心吧,我和你妈都挺好,家不用惦记。你在前线安心工作,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不算什么,好好干。我们在家等着你平安回来。

儿子!你要早日归来,平安回家!

爸爸

年2月21日

看到那些雄浑有力的字迹,我格外感动。粗壮的竖那样有劲,像一排排迎浪而立的木桩,顶天立地;所有的撇都仿佛是躬腰顶风逆行的汉子,决不退缩;那些因忘字而停顿时间过长的点,则是水汪汪的深潭,积满了父爱……我知道,那双粗糙的攥惯了镐把子、锹把子的大手,搬大石块砌墙的大手,一天能割好几亩地苞米的大手,拿捏起细小的钢笔格外不顺手,但他却捏得那样紧,仿佛那不是笔,而是自己的亲骨肉。而那些文字,则是他和老伴派出去的贴心信使,能给儿子送去吉祥,带来平安。

2月28日晚上,我用电话采访了孙文举老人,他告诉我,这是他三十多年来头一次拿起笔。虽然提笔忘字,总算把信写完了。提起儿子,老人说,儿子在身边,没觉得怎么样。一下子走出来两千多里地,病毒又看不见,真的担心啊。担心归担心,儿子能为人民做贡献,为国家出力,在这场看不见的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他和老伴心里还是自豪的。

为了不想儿子,他就多干活儿。活儿一上手,就什么都忘了。

孙文举老人的电工活儿手艺很好,在本屯和附近很出名。邻居们的家电出了毛病,都找他去修理。我问老人家是否收费,老人告诉我:“一分钱都不收。人有难处找我,收人家钱,没有道理的。”

孙来仁的姐姐孙悦在沈阳一家幼儿园工作,因疫情休息在家,天天安慰、陪伴父母,想法让二老高兴。她告诉我,平时父母从来不看电视,因为担心在武汉前线的儿子,才天天看电视。早上起来就打开新闻频道,先看沈阳台,再看辽宁台,晚上看中央台,一次不落。

我请孙悦发我几张照片。原来,孙家没有网络,父亲孙文举用的是老年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孙悦要走出院子,到高处有信号的地方加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hj/79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