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盖州大盖州极具特色的方言和民俗,
独具特色的盖州方言
古盖州方言很有意思,会把“蝴蝶”的发音说成“胡铁”,把“腿”说成“忒”,把“肉”说成“又”,把“软”说成“远”,把“热”说成“夜”,把“褥子”说成“遇子”,把“女儿”说成“闺娘”,把“暖和”说成“脑和”,把“稀罕”说成“先含”等等,这属于读音的事儿。地域性方言更是有独创性,会把“吃”说成“歹”,把“完了”说成“得了”,把“去”说成“迲”(kè)。把“蜻蜓”叫成“蚂蛉(轻声)”把“什么时候了?”说成“啥前儿了?”把“看热闹”说成“卖单儿”等等。还有些是语法的事儿,如“家不迲了——回不了家了”。古盖州地域方言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这种方言更能代表古盖州的文化特色,所体现的是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盖州人的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吻合。
方言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古盖州的地域方言很特殊,与相邻县的口音方言在仔细分辨后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主要特点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
辽南的金、复、海、盖,包括庄河等地,都是使用胶辽官话,俗称胶东话,是胶东和辽东的当地语。胶东在商朝时是莱国的所在地,胶东话被称为“莱语”。当时莱国被商朝称为“莱夷”,所以成语“齐东野语”正是指当时的胶东话,即今天的胶辽官话。
全国大概有40多个县市使用胶辽官话,胶辽官话分青州、登连和盖桓三片(次方言)。盖桓片(盖州、桓仁)主要是辽宁的盖州、营口、大石桥、岫岩、丹东、宽甸、桓仁以及黑龙江的虎林。而大连、长海、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东港等属于登连片(登州、大连),又区别于山东半岛的青州片:即莱州、即墨、青岛、胶州、寿光、潍坊、青州、临朐、胶南、日照、沂水、蒙阴等。
形成古盖州方言的要素属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因素多,包括人口迁移,山川的阻隔等;也有语言本身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盖州方言从山东半岛,跨海散播到东北地区,完全是由于清代以来,山东人口大量迁移东北而造成的。“辽东半岛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登州府和莱州府,迁入时间集中于清朝早期和中期。胶东半岛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连、丹东、营口方言的基础。”胶辽官话是官话方言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其所分布的山东半岛地区是汉语方言中声母塞音和塞擦音发音部位分类最细、古今声母对应关系最为复杂的一种方言,这个地区声调的古今关系也很特殊,有多项古同一调类声调无条件分化的现象(《中国语言地图集》)。
古盖州的时候满汉杂居,满族在风俗民情上保留着满族的一些传统,也揉入了汉族的一些风俗,各自称谓有所不同。满族的称谓保留着一些满语的痕迹,如称呼父亲为“玛”,是从“阿玛”演变过来的;称呼母亲为“讷”,是从额娘演变来的;称姑父为“姑爷”,(爷字读轻声),称呼姨娘为“姨大”。汉族的称谓称父亲为“爹”,母亲为“娘”。称妯娌为“族儿妹”。通常对于排行最末的人,前面要加“老”字,并要加重“老”字的读音,老爷、老奶,指祖父、母辈里最小的;老爸、老婶,指叔、婶辈最小的;小儿子,一般叫“老儿子”,小女儿叫“老闺女”。对出嫁的女儿的称呼也加“老”,加在女儿的夫姓之前,为“老×”。公婆对儿媳不称名道姓,多指着孩子名称呼,如“××他妈”,或者“大媳妇儿”、“二媳妇儿”。伯兄伯嫂称小婶一般指着自己的孩子叫“他婶儿”。岳父、母称呼女婿也不叫姓名,通常就叫“姑爷”,不过,“爷”字在这里要发轻声。
乡土气息浓厚的民俗节庆
古盖州对带有传统民俗的节日要比农事节令重视,“五、八、腊”是最隆重的节日。其实,大多节日都是由农时节令转化来的。岁时节日仿佛给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些兴奋剂,让老老少少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着实地照着老辈儿的规矩欢畅生活。端午节,古辽东对屈原的了解并不多,屈子的故事只有在文人士大夫那里流传。古盖州过去所说的五月节其实是“夏至”,后来被端午取代了。古时在夏至那天,人们通过祭神来祈求丰年。《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是说周代夏至时候的祭神,是为了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有什么能比靠天吃饭的农民去祈盼丰收更重要呢?因此,《史记·封禅书》也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后来端午节传到辽东,百姓开始按照官方纪念屈原的习俗,在大门上插艾蒿,挂桃枝、红葫芦、布猴来辟邪,孩子们系五彩线戴红肚兜。煮鸡蛋、包粽子成了最突出的节日习俗。中秋节是从唐朝时开始的,古代帝王祭月的这一天,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仲秋”,又称“秋节”、“八月节”等;因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习俗,故也称“团圆节”、“月夕”、“拜月节”,唐时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的盛行始于宋,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辽东人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起源应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是百姓的节日。拜土地神,吃团圆饭是极必要的,辽东人赏月不是很认真,秋八月的晚上很凉,百姓只是过节而已。春节是古盖州最大的节日,人们沉浸在喜悦中,古盖州的春节从腊八就算开始,节日要延续到二月初二,总称“过年”。最隆重的是除夕祭祖和吃团圆饭两项。祭祖是供奉“家谱”,摆好香炉、供品。同时还要祭祀其他神祇,供品大致五碗菜、各色点心、鸡鸭鱼肉之类。由族长或者家长主祭,烧香叩拜,祈求丰收,祈求家庭成员安康,幸福绵长。对待过年,盖州先民在除夕前要给先祖上坟,烧些纸钱;还要杀猪宰羊、做豆腐等;要扫尘,重新裱糊棚纸;要准备新衣服和给晚辈的压岁钱,各家各户是极认真的。春联这种辞旧迎新的方式最普及。除夕要把春联贴在门上,大多选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吉祥成联。而里屋的炕沿上方贴的“春条”大多是自创的,上至房梁下至炕沿的红纸条要写些吉利的顺口溜,诸如“宜入新春乐呵呵,财神今年我家坐,金子堆成堆,元宝垛成垛,人旺财旺阖家福,老少齐安乐”之类。这些以“宜入新春”开头,语句诙谐,长短句混用的春条,最是古盖州百姓乐观、积极向上的追求。当然各家还要贴一些福字斗方和“抬头见喜”一类的小条幅,用以表达对写春联的人余兴之作的捧场。两扇门上还要贴上“门神”,用于驱邪避祟。除夕祭祖之后是团圆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大门关闭。傍晚开始包饺子,“守岁”是等待子时的到来。“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杨无咎《双雁儿·除夕》)。子时来临,将煮好的饺子先上供桌,鸣放鞭炮开始接神,迎接财神和其他神祇。新的“灶神”也已经贴在灶台上了,依旧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楹联。旧灶神已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了。接神之后是晚辈儿给长辈拜年,要求是三叩首的跪拜礼。而后开始吃年夜饭。初一早晨,要去给同族拜年,顺便到邻居家拜年,这一切都在日出时分进行。年初二,女婿要给岳父母拜年,顺便,连襟们相互沟通亲情。从初三开始,是亲友们相互串门,亲情融在春节的气氛中。初五俗称“破五”,用包饺子来捏“小人嘴”。过年的最辉煌热闹的阶段便结束了。过年的第二个高潮是“闹元宵”。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晚上要吃元宵,大概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另一个不能缺少的是家家要挂灯笼。尤其是城里,大街小巷人流如织,人声鼎沸,突出“闹”字,看灯、看表演、看人潮。第三个高潮是二月初二“龙抬头”,各家把猪头当作成最后的节日餐食,来迎接新一年的农忙到来。清明节,古盖州的各家各户都要祭祖扫墓,去给先祖坟上添土。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坟墓的悲酸之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惬意之情,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深度盖州︱服务盖州
投稿、新闻爆料、企业推广、商业合作、个人MV、
大型活动、现场在线互动直播、精准互动投票等
请添加: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hj/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