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三百年前名噪一时的盖州四大会馆
盖州城内原来是有“会馆”的,还不止一处。有会馆是大商埠的标志,这些会馆是外省旅居盖州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的场所。
会馆,在中国大概有千把年的历史了。据说唐代为了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同一个地方经营同种商品要求相对集中,这便产生了“行”这种商业组织。以后,各代为向工商业者摊派杂役、征收商税,便要求选出“行头”来首领其事,便于与官府联系和沟通。从明代时起有了按照籍贯而组织的会馆,这大概和商帮的兴起有关。在按照地域组合的商帮中,徽帮和晋帮的势力最大。安徽和山西是比较贫穷的地区,在务农上面成功的较少,但是他们在经商上却取得很明显的成绩。离乡背井的经商者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需要安全和互助的保障,需要同一种地域文化的抚慰。于是,会馆便应运而生并且有所发展。会馆完全是商人们自己的组织,没有一丝官办的色彩。
会馆可以提供落脚休息、贮存货物,在购买、转运、发售货物时会得到会馆的帮助,遇到特殊困难时也会去请求会馆。在面对“牙行”的纠缠、官府的刁难、社会上不法集团的勒索时,会馆会全力帮助其摆脱困境,尽管有时候会馆的作用十分有限。清代的会馆有些成熟了,会馆订立不少规约用来约束会馆内的商人,用来维护业内的团结,用来排斥内部的竞争。甚至连开业、价格以及收徒都有详细的规则。
会馆的布局均为院落式,正殿供奉神像,镂雕装修富丽堂皇。有客房、库房和交际的地方,还有用于祭祀和节庆表演的戏台。
盖州城内至今还有着“三江会馆”、“福建会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等建筑遗存和遗迹,岁月更替,面貌皆非。
三江会馆实景
《县志》说:“城内海神庙有三:一曰福建会馆,在南门里偏西北;一曰三江会馆,在县署前街路北:一曰山东会馆,在北马道偏东路北。”“妈祖文化”是由南商来辽东经商带来的,而南商经商是由海运带来的,带到盖州皆是由于大清河把海与古城联系在一起。当时,有船可在西河口溯大清河到盖州城南关外娘娘庙处停靠。各地商人由此进入城内,住进各自的会馆。乡音乡韵,如同到家一般。
(民国初年的盖州城三江会馆)
三江会馆建于清代中期,现存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一殿一卷大木大式硬山复式建筑,在正殿的北邻,还有横列五间的客房。清乾隆十七年《重修三江会馆碑记》说:“盖平自开海以来,三江士商乘槎而至者络绎不绝。始于康熙四十二年,同志捐资,购地于县之东南隅,创建三江会馆……”
(清光绪末年的盖州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年(年),正是那一年,福建发生灾荒,当地富贾乘机屯积粮食,企图获取暴利。引起泉州、德化等地百姓起义反对富户囤粮。在辽东购买粮食是福建商人建立会馆的初衷。福建会馆位于盖州南关内,现仅存五间配房,为六檩卷棚大木小式硬山建筑。福建会馆据记载也还有戏楼。福建会馆的正殿为大木大式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
(民国初年的盖州城山东会馆)
山东会馆建于乾隆三十五年(年),在城内大堆子北面中间地段。
(民国初年的盖州城山西会馆)
山西会馆在盖州古城东关外,也是盖州城的关岳庙,修建的时间要晚些。在山西会馆建关帝庙最为恰当,因为关老爷是山西人。关云长在关岳庙里以武财神的身份有了神位,所以山西会馆一定要供奉关帝。《盖平县志》载:“前清关、岳各有祠庙,民国三年,政府令奉关、岳为武圣,合祠祀之,并仿文庙,组织列有东西配……”,所以民国后称“关岳庙”。祭祀关羽、岳飞的庙称关岳庙,又称武庙。每年五月十三,关岳庙演戏,民间俗称:“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要动水”。所以多少是要下雨的,很灵验。关岳庙演戏,应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吧!
财神受到商人们的顶礼膜拜。使得财神庙成为东北乃至全国专祀财神的庙宇。会馆在盖州城东门外路北修建了财神庙,庙内不但供奉有文财神比干,还有武财神赵公明、关羽,以及招财、招宝、纳珍、利市仙官,五圣祠还供奉着五圣五尊神。现存盖州财神庙内的《盖平财神庙碑记》,是乾隆六年建庙的碑记,碑记上有:
□□□信然□何□,福国庇民,裕□□□□□,焚祝者甚为彰明较著也哉,城左西南隅,盖平县明称□□□□□由来,固洋洋乎一大都会也。城东门外旧有五圣祠,傍□□□不可以阻有为者之志。乾隆六年有众信士等,动其善念,捐□□饬物,倏忽之间不惟成一高壤,而且壮其巨观。大殿三楹,□□□金,刻桷丹楹,殿前有阶墀,阶前砌甬道,山门、围墙焕然一成新,辉煌夺目,孰不羡慕功德于茂盛乎?
盖州财神庙一直受到山西会馆尊崇,不断地得到维修。
道光二十七年、咸丰九年两次维修。清咸丰九年《前后重修财神庙碑记》记载:“……故财神之庙皆我市工商人主修”,但在副碑上看出:修工捐钱商铺号几乎全部都是山西人开的各当铺,如敬胜当捐钱伍百吊;常庆当捐钱伍百吊;会隆当捐钱伍百吊;万和当捐钱伍百吊;三盛当捐钱伍百吊;增胜当捐钱伍百吊……等,反映出山西商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对关公、财神的尊崇和对维修庙宇的虔诚。
北方人过去对海神娘娘了解不多,更无供奉。自南商来北方后,带来了“妈祖文化”,因此三江会馆内供奉的必然是护佑他们过海而来的海神娘娘。四月二十三日为海神娘娘庙会,三江、山东、福建等三个会馆会同时演戏。五月十三和九月二十三为关帝庙(民国初称关岳庙)会,山西会馆也要祭祀和演戏。每年正月十五,各会馆更要演夜戏,据《盖平县志》称:“灯月交辉,歌声嘹亮,几同不夜之城,一时游观者顷塞街巷,其盛事也。”
《山海钞关榷政便览·盖州□事宜》记有:“三江会馆香资十二两,福建会馆香资八两,山东会馆香资八两。”三江会馆所捐香资银最多,应是其在这三个会馆中实力最强、资財最为雄厚的一种反映。
在盖州设立会馆是由于盖州作为商埠,便利南船经商。它牵动了盖州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县志》载:“……洎后营口开港,各会馆会务皆随之转移。此间之主事者悉听命于营口总会,然此间三会之产业胜于他庙。畴昔除办会、演剧、祭神、酬宾外,并襄办各项善举,近复鉴于潮流趋势,皆停止演剧。积款兴学,各自创立国民小学一处,不收学费,成绩颇著。”
会馆是要有自己的墓地的,称之为“义地”。外乡人到盖州做生意,客死他乡的事情总有发生。会馆也要负责同乡的善后事宜,包括寄存棺柩。清中期在盖州城东关外常贾园子村,建有“山东会馆”的寄骨室、菜园子;在金贾菜园子建有“山西会馆”的寄骨室。商贾客死盖州,会馆等会安排进入会馆的寄骨室,而后通知其家属来盖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天气变化无常,奔丧也是难事儿。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会设法把尸骨运回家乡。对于无能力的丧主,只好将事主埋葬在会馆的墓地。山东会馆的墓地在城东铁塔山北的八蜡庙北坡,先后埋葬的坟墓超过百座,大多是清嘉庆以后的,立块石墓碑,寄托一下哀思。再以后,也只能在家乡隔海遥祭辽东盖州的那处孤坟了(来源盖州文物)
戳原文更有料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hj/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