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山区的这所学校竟然因为这件事火啦
依山而建的水泥村路九曲回肠;连绵起伏的山丘上草和树早已脱掉绿戎装,披挂黄金甲;山间零星的瑞雪折射太阳光闪烁着灼人的光芒;零星的房舍烟囱口升腾的袅袅炊烟,宛若蓝天白云下衬托地白色丝带……
一走进这片群山环绕中的书香地——盖州市东城学校松树底分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朗朗的早读声和着喜鹊动人的迎宾曲唤醒山村的早晨。孩子们的读书声荡入山谷,引来悠远的回响,回响由远及近宛若远山的呼唤,入耳入脑入心。
“六年前,学校还是另一番景象……”,学校负责人杨志喜老师的话牵着笔者的思绪走进六年前。
远山的呜咽——学生多,教师老,学校何去何从
杨志喜原来是盖州是东城学校教导处主任,年被学校派至松树底分校任负责人。到松树底之初,杨志喜发现仅有14名学生的学校,有着7位老师,老师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49岁,平均年龄51.7岁。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堪忧,纷纷想让孩子转学。杨志喜组织老师们就如何让学校度过危机展开讨论。有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增开国学的内容,让孩子们学会为人处事、修身立业的道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反复讨论中,杨志喜决定在开设的正规教学内容外,引入国学教育进课堂。他和老师们制定了边摸索边实践的“摸着石头过河”式施教思路,推进国学教育。杨志喜带头搞研究,先从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开始,引导孩子一点一滴涉猎国学教育内容。
国学教育启动之初,学生家长们不约而同地发出质疑声。“我们想让孩子考好成绩,你们成天组织孩子念那些听不懂的玩艺,有啥用啊”“你们加开国学内容,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语文和数学”“在我们孩子身上搞试验,如果没搞成,耽误了孩子学习谁负责”……
杨志喜和老师们不气馁,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主科,学校将学习国学的时间安排在自习和拓展学习时间,并穿插课前进行。通过摸索,他们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朗诵、背诵+教师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弟子规》的内容。
“比如,我在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时候,为了防止孩子们对恶人放松警惕,就给大家设计了‘陌生人突然闯进家中’的情景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真正领会国学经典精髓。”杨志喜生动的解读学校的国学教育方法。
为了强化孩子们学习国学经典的自觉意识,学校还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撰写学习国学经典、践行经典要求的日记,学校通过组织日记展评、戴红花、出板报的方式,逐渐唤起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
远山的欢歌——学国学,讲仁爱,学生趋之若鹜
成功终会眷顾坚持探索者。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探索,学生们身上发生了潜移默化地变化。在家长会上,家长们纷纷道出孩子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发生地变化。
有的家长说,孩子以前到外边买一袋酱油,要向父母要5元钱,买了2元钱的酱油,其余的钱就买小食品了。现在拿了5元钱出去,必定剩回来3元零钱。孩子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爸爸妈妈都不乱花钱,他们让我节俭,我自然不能乱花钱。
有的家长说,以前孩子在家里特别自私,分东西要多分、,大人稍微说几句就摔门而去。现在孩子知道给长辈揉揉肩、洗洗脚了。
好事更出门,赞誉传千里。随着学校国学教育落地生根、开花初果,短短几年时间,省内外的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松树底分校求学。目前,学校有学生人,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广西、北京、广东和省内沈阳、大连、海城、鲅鱼圈和大石桥等地。
在学教《弟子规》的同时,学校还拓展孩子们学习《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和《中庸》等经典国学教材。6年来,全程参加学习的孩子已经能熟练背诵十部国学经典。
学校将国学教育同德育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把国学教育成果引入学生日常管理实践。通过解读一部《弟子规》,让学生体味孝老敬亲、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坦诚待人,在学习国学经典、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学生们践行《弟子规》精华的行为随处可见。走廊内,学生们自觉排队靠右走路,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问好;在食堂吃饭,学生们自觉排队打饭,整齐地坐下用餐,吃过饭后自己洗刷餐具……
“松树底分校的孩子到初中学习后,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同其他学校有明显区别,孩子们对古文理解能力明显高出一筹,每个人都尊师守礼,好学上进。”东城学校杨松校长对松树底分校走出的孩子给予极高地评价。
远山的回响——为人师,做世范,师行不言之教
在松树底分校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实验室,分别悬挂着“行不言之教”和“行为世范”两块牌匾。杨志喜老师只知道这两幅字是由南方的一位叫胡林的书法家撰写的。胡林辗转听说在辽宁有一所公立学校组织孩子学国学,便托人将裱好的两幅字转送给松树底分校。
多年来,松树底分校的老师们正是凭着对教师职业的爱,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躬耕于国学教育进课堂这块沃土。在言传国学经典的同时,他们忠实践行经典的修身处事要求,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们立下道德标杆。
学校初德忠老师有着30余年教龄,年秋,初老师被检查出身患肺癌,医院做过手术后,他只在家休息一个月就重返工作岗位。学校领导安排他做较轻的工作,他看到学校师资紧张,主动要求承担三个年级的科学、美术和音乐课教学。
松树底分校距离盖州市30余公里,一些家住盖州市内的老师碍于路远,不愿意分到这里来工作。可原来工作于东城学校的黄英老师却主动要求分配到这里。黄老师找来一本马来西亚英语版《弟子规》教材,在英语课堂上带领孩子们用英文颂读国学经典。看到孩子们课外生活相对单调,黄老师又动员社会力量,为孩子们购买和安装了排球网架和排球。
“国学经典进课堂,能够唤起孩子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传统操守,这是一项阳光教育,我要尽自己所能为这项教育做些事。”黄老师的话朴实无华。
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的丁香,是由于送孩子到校学习而结识了松树底分校。当看到这里的国学教育氛围后,她决定自己要留在这儿做点事儿。丁香被学校聘为舍务老师,负责管理近百名孩子的日常起居,每月仅收取元象征性的报酬。
每天天蒙蒙亮丁香老师起床等待早醒的孩子洗漱,直到晚上十点多孩子们都睡去,她才休息,半夜她还要不定时起床检查孩子们的入睡情况。帮助孩子们洗厚重的衣服,给淘气的孩子掖掖被角成了丁香老师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国学经典,我自己的灵魂也得到净化,我自己也受到了教育。”丁香嘴角含着笑娓娓道来。
“在这儿,每位老师身上都有一段故事,每个故事都催人泪下。”杨志喜动情地说。
孩子们说:“老师像爸爸和妈妈,我们愿意向他们学习!”
远山的呼唤——汲经典,取精华,铸德于细微处
“孩子在学校学完了小学的课程,还能够继续留校学习初中的课程吗?”来自鲅鱼圈的学生家长赵冬梅准备把孩子送到学校,到学校考查后,她对学校的国学教育特别满意,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学完初中的课程。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希望父母平平安安地生活。第二个愿望是等自己长大了,建个孤儿院,把无人照看的孩子都送到孤儿院。第三个愿望是自己挣钱,捐给孤儿院。”“我希望建一个敬老院,让无家可归的被遗弃的老人都能到敬老院生活。我希望大家都学《弟子规》,都去爱护老人,让敬老院的老人越来越少。”看过孩子们写的日记,聆听这稚嫩纯真地话语,笔者潸然泪下。
在学校附近居住的几位陪读家长,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初夏的一个雨天,学校放学后有九个孩子一起回家。其中一个小女孩的自行车的链条卡住了,无法骑行,其他的孩子就帮着小女孩推拽着自行车,一起把她送回家。
家长们问孩子们:你们不怕雨浇啊?怎么不往家跑啊?孩子们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们不能让同学一个人挨雨浇,丢下她不管。
松树底分校开设国学教育进课堂,甚至还影响到孩子们的家庭。学生小F,七八岁的时候有些叛逆,经常和父母顶撞。一次,母亲准备把她锁在家里做作业,可小F不同意,她一把抢过母亲手中的钥匙说:我才不给你学习呢!我是老天爷派来治你的!
父母无奈,把她送到松树底分校学习。几年的学习生活,小F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读五年级那年,过生日那天吃晚饭前,小F跪在地上说:妈妈,今天是您的苦日,这么多年您为我受苦了!以前我不懂事,总惹您生气,以后我要好好孝敬您和爸爸……小F的爸爸妈妈早已是泪流满面。
学生小T父母离异,父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整日借酒浇愁。父亲本来想把小T送到学校寄读,自己可以随意飘泊。可没想到,小T在学校学习后的变化却逐渐感染了爸爸。小T经常给爸爸讲在学校学习的见闻,教爸爸读国学经典,帮爸爸做家务。久而久之,爸爸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久违的微笑又回到他的脸上。
学校李熙顺、李忠凯等同学利用假日捡废品积攒的钱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小Y、小H购买学习用品。幼儿班林帅峄同学的父亲患白血病,家里债台高筑,全校师生自发为小林家捐款余元。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东城学校松树底分校的国学教育进课堂无疑是从心底发出来的,打动心灵深处的教育。她正以润物无声之势,滋养着孩子的心灵,呵护着祖国的未来。
________
深度盖州︱服务盖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gr/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