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带不走的记忆姚振海与他眼中的海
几十年来,姚振海对大海始终抱有一种深切的热爱。作为一名东北的本土摄影家,他的作品几乎都取材于家乡的沃土:描绘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录历史的发展变迁,刻画人们喜怒哀乐的真实表情。
木船记?姚振海
他把摄影的实践经验和对人生、对事物的思考糅合在镜头里、凝结于作品中;用三分热情、三分理智、三分执着,再加一分淡泊,创作了大量底蕴深厚的作品。
?
海战
辽宁盖州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小渔村仙人岛,这个伸向海中的半岛三面环水,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只伏卧在海边的兔儿,由此又得名兔儿岛。传说八仙在这里流连忘返,铁拐李更是在这里追打过玉兔。
海战?姚振海
仙人岛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盛产优质海蜇。盖州市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海蜇占全省的80%。
海战?姚振海
多年前,马车是仙人岛独特的运输工具。由于海滩平缓,退潮之后海产品不能及时运到岸上,机械车辆也无法开到海里。当地渔民就把马车赶到海里来回运输海产品,成为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海战?姚振海
在收获海蜇最忙的时候,渔民家里的媳妇和女孩都赶着马车下海抢运海蜇。每年七月到八月是打海蜇的最佳时间。本地和外地的渔船齐聚仙人岛,万马奔腾,百船轰鸣,恰似一场“海战”,或是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海战?姚振海
然而,随着现代化港口码头的建成,曾经引人入胜的战斗奇观已经消失。幸而透过姚振海的镜头,我们得以感受这恢弘的历史场景。
海战?姚振海
?
营口港
营口港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是联通“一带一路”的主要中转港。姚振海在这里拍摄的现代化港口建设影像,展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带一路营口港?姚振海
依托自身优势,营口港提出了“TEU”战略,致力于打造以营口港为中转港的中俄欧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现已开通“营口港-莫斯科”、“营口港-华沙”两条国际集装箱直达班列,全程运行时间约为12天。
一带一路营口港?姚振海
?
木渔船
出生在辽东半岛一个典型小渔村的姚振海,自然就爱上了那维系着一代代渔民生活与希望来源的木渔船。
木船记?姚振海
更令他深感兴趣和油然而生崇敬之心的,是那些个个身怀绝技的渔民,他们攀上令人头晕目眩的木排架,用手中普通的锤子斧子锯子造出巨大的木船。
木船记?姚振海
在渔村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姚振海敏感亦不舍地发现,随着铁壳渔船一条条的下海,随着隆隆的机器声代替了桨声帆影,不仅驾驶木渔船出海捕鱼即将成为一道正在逐渐远去的风景,祖辈传承的这种古老人工造船技艺,亦将因失去其作用而逐渐消失。
木船记?姚振海那在他心中有着神圣光辉的硬朗、强韧粗砺的木渔船,会成为渔村海滩上一种历史景观,直至被自然风化。
木船记?姚振海
姚振海说:“我要保留住它!”
他拎起相机和摄像机,在五年多的春风秋雨夏暑冬雪里,按照木质渔船建造程序,从木渔船的第一根木头,工匠称为“龙骨”铺设开始,一直到渔船建造完成出海捕鱼,系统地拍摄记录下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工传统木渔船生产制造技艺及工匠们的真实影像资料。
木船记?姚振海姚振海称:“对于我,虽说从学摄影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跟踪记录拍摄渔村里发生的一切变化。但唯有这五年的拍摄,让我实在感觉是一次复杂的精神运动。
木船记?姚振海极具中国古典味道的理念和传统手艺,在木渔船制造过程中时时让我惊叹,在我心里留下神圣的光辉,从而让我的摄影图片,获得了它的灵魂与呼吸,镜头前的每一次曝光,都成为有着温度的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整理自姚振海讲座《我是海——姚振海眼中的“海”》
消融的土著文化
IPA国际摄影奖获奖结果
世外之所,迷醉空无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gr/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