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历史盖州年前兴盛的见证平

汉代平郭城

《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王綿厚,朴文英--Communicationandtraffic

汉魏时代(前2—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的开拓和发展

(五)平郭

平郭县前、后汉均属辽东郡。曹魏时曾封辽东公孙度为“平郭侯”驻节平郭城.其地为汉魏时辽东南境的重镇。《汉书?地理志》“平郭”条注“有铁官、盐官”。古今据此多推断汉代平郭应在辽东郡南部的今盖州、熊岳一带濒海地。古今这一带素有渔盐之利,而且在今盖州市东北亦有铁冶牛产,如辽代“铁州”即建在今盖州市东北35公里汤池堡,其东古代即有铁矿。但古今对汉代平郭的具体方位无确指。史书中最早见著的唐贾耽《道里记》称,自安东都护府“西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平郭县也”以唐贾耽所示里距,平郭县在安东都护府(即今辽阳)西南公里,当置于今盖州市一带。而唐代“建安城”,正在今盖州市东北7.5公里青石关高句丽山城。以贾耽所指,汉代“平郭”应在今辽南盖州市寻证,这与《晋书》载记相合:咸丰二年(),前燕慕容皝东征慕容仁,“正月十二日躬征平郭……凌行海中三百余里,至历林口……军去平郭七里,(仁)候骑乃告,仁狼狈出战,为皝所擒拿”。

当年慕容皝居辽西“昌黎”,即今大凌河下游近海地。故由大凌河口,东行践冰“凌行海中三百余里”,到达“历林口”即今营口“辽口”。再东袭平郭,也大约在今营口东南盖州一带海滨。就此,明清以学者如顾祖禹作《读史方舆纪要》说:“平郭县城在盖州(今盖县)南。”这一方位得到了当代考古发现的证明。年秋冬在盖县南九垅地海滨,发现了数百座汉墓群。笔者年赴辽南考古调查,访盖县、熊岳等城。据当地文官所介绍,盖州城下发观汉代城址和遗物,熊岳河北也有汉遗址。综合考核唐贾耽《逍里记》等记录,今盖州的位置适为汉代的“平郭县”。“平郭县”的起名,则重在凸显古盖州一带,素为辽南水陆要冲的平地为城。其南熊岳温泉一带大型汉遗址,或为《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代平郭县之“盐官”驻地。

最早的古盖州人喜欢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台地上,多是因为躲避战乱、狩猎和采集的需要。当到了汉代,定居在东部山区与辽东湾之间的狭长平原之上的人多了起来。现代考古发现的汉代遗址、墓葬群几乎全部处于大小河流的两侧台地上,形成了以盖州古城的大清河流域和熊岳古城的熊岳河流域两大汉文化区。有河流和肥沃的土壤,就有汉遗址、汉墓葬群的存在,彰显了汉民族的特点和那个时代的农耕文明。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们生产几乎全部所需的物品,包括粮食、原料、工具和衣服。只有盐和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买。秦朝一开始就着手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设属国来安置边疆地区。汉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增设郡、县,因俗而治,边疆立政。秦汉时在原燕国之地设置了8个郡,其中的辽东郡即是现在的辽宁。辽东郡下辖18个县,古盖州为平郭县,并有盐官、铁官来管理辽东郡的盐铁业。“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渔盐枣粟之饶。北隙乌丸、夫馀,东贾真番利”。又记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平郭,有盐官、铁官”(《汉书.地理志》)。汉在北方幽燕之地设置的8个郡,人口约万。而设盐官的郡县只有辽东郡平郭县,可见盖州盐业生产对汉王朝的重要性。

营口盖州区域的盐业历史有多年之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二普、三普两次文物普查均在营口老边区柳树镇西大村西大平山顶发现大面积战国遗址,在村西低洼的盐滩水池中出土抹沟绳陶瓮片、陶罐、盆及白陶瓮口沿、陶豆把等战国典型的器物残片。尤其抹沟绳纹陶瓮、白陶瓮(残片)当为煎盐的用具,罐、盆(残片)即为盛盐所用,在此地又发现细绳纹太极瓦等汉代遗物,证明该遗址一直沿用到汉代。在老边区二道镇土城子村,三普时发现类似西大村遗址8万多平方米,由此可证明营口在战汉时期就有大规模的海盐生产。

盐滩里的古井

(现今盖州市西海管理区至营口二道沟之间道路两侧在二十年前曾都是历史悠久的一片晒盐场,称为营口盐场,营口盐场处于中国四大盐区的辽东湾盐区,是辽宁省最大的盐场,年产量达30.4万吨,生产能力可达80万吨,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平郭,大概得名于平坦的城郭之意,相对过去的山城来讲,平郭城是平坦而且富庶的。平郭县的范围大体上从辽河入海口的南岸(汉时辽河入海口在现海城附近),包括今大石桥市中东部地区、盖州全境及复渡河以南的李官等地域。岁久年湮,平郭县的治所所在地目前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大约西汉时期在盖州城一带,说不定就在今天的明城基址之下,因为在盖州卫城内曾出土过汉代的遗迹和遗物。东汉时期在熊岳地域。

平郭城的兴起西汉初年,随着汉王朝的统一,社会生活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终于到了可以安定生活,发展生产的时候了。过去的连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田野荒芜,庐舍为虚,人口大批流亡,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的现象时有发生。

灰陶俑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拮据,“自天子不能具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皇帝出行都不能找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拉车,大臣们上朝要乘牛车,更何况百姓,连能蜗居用以遮风挡雨的棚子都没有,到了赤野千里,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经过了汉高祖时期,汉王朝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生活终于得到了“与民休息”的机会。再经过汉惠帝时期“萧规曹随”与“文景之治”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汉王朝已呈现政权巩固、经济富足,百姓安居,人口增长的一派繁荣景象。《史记.平淮书》说:“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是这一时期繁华的真实写照。

彩绘陶奁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辽东的安定,使得人口有所增长;生产力提高,使得经济有所发展。辽东古盖州迎来了第一轮繁盛,这从盖州的汉墓可见汉代平郭城的情况。

陶器柄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遍布古盖州的汉代遗址与墓葬数量之多,比比皆是,墓葬多在平原地带。战乱少,人们生活富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交通运输方便日渐突出,使得人们在平原生活更愜意。这种大规模汉代遗址、墓葬存在,反映了汉时平郭居住人口的稠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富足,而导致这些所形成的原因,就是盐铁。盐、铁商贾是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中最有财富的士族之一,这些巨商富贾大量占有着社会财富。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须物质,而铁则是关乎先进的武器铸造和生产工具的关键物质。盐、铁这两种物质是汉王朝的重要财富来源和军事活动、社会生产物资,所以汉武帝才会实行盐铁官营。恰恰这两种物质都存在于平郭境内,有了这么重要的物资生产,富有豪族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东汉中晚时期那数量众多的花纹砖墓,每一座墓葬在修筑时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入葬的丰富随葬物品也真实的反应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如果没有殷实的经济做基础是不可能的,这些都诠释了汉代平郭城经济繁荣的真实原因。

陶鼎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古盖州的汉墓有三种类型,即土圹贝壳墓、绳纹墓和花纹砖墓。除土圹贝壳墓外,后两种砖室墓的形制、风格深受中原地区影响,甚至可以说基本趋同。从这种现象分析后看得出来,其实这些墓葬中埋葬的逝者,原本就是来自中原及其他汉民族地区的移民。

陶灶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土圹贝壳墓也称贝墓、贝丘墓。不管是贝壳木椁墓、贝石墓、贝砖墓等,都是以贝壳为主要材料来筑墓,这风俗大约始自新石器时代滨海居住的先民。所谓贝壳墓,就是用牡蛎、海螺、蛤子、沙海螂、锈凹螺、鲍鱼、海帽等海产贝壳为主要材料砌筑的墓。除就地取材方便、来源众多外,也是沿海人们生于斯死于斯的一种丧葬风俗。

陶耳杯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古盖州的汉代贝壳墓早于砖室墓出现,大约出现在西汉武帝时,延续到东汉初,后期与绳纹砖室墓并存。古盖州的贝壳墓绝大部分都是单纯的以土圹贝壳加木椁砌筑的墓。个例发现有石块铺底,上铺贝壳的贝石墓。以双人单室墓为主。前期的贝壳墓都分布在盖州城南大清河两岸,目前已发现的有农民村、光荣村墓群及城北墓群等。

彩绘博山炉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彩绘弦纹陶壶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出土的随葬品以彩绘陶器居多,以红、白、绿彩绘制的海浪纹有其典型的地方特点。器型虽受中原地区影响,但也有其本地的独特性;晚期的贝壳墓多分布于盖州城以南的鲅鱼圈一带,如芦屯镇北李屯、望海寨芹菜洼汉墓群等。陶器极少彩绘,器物器型已基本与花纹砖室墓器型趋同。鼎类器物少,且均无耳。土圹贝壳墓早晚期出土的器物差别,除彩绘的有无、造型的变化、实用器与冥器的减增外,随葬的五铢钱也是确定年代的重要依据。

陶盉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古盖州的汉代砖室墓分为绳纹砖室墓和花纹砖室墓。绳纹砖室墓分布区域最广,从大石桥北部向南到盖州城及大清河两岸都有较多分布,芦屯、熊岳、鲅鱼圈及以南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墓葬年代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末期至魏晋早期。

陶灯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绳纹砖室墓从墓的型制分有单室单人墓、单室双人墓、三室三人墓等。墓顶以墓室为单位的筑顶有穹隆顶式或券顶式。修筑墓室的材料为泥质或夹砂灰色绳纹砖,因砖的一侧平面有制坯时留下的绳编坯垫纹而名之。墓砖形状根据修筑墓室需要和位置的不同,分为长方形、方形、长方楔形等。墓壁为长方形砖,多采用三顺一丁方式砌筑,但砌筑规律并不严格。墓室地面大部分用长方形或方形砖单层或双层铺成,墓室门为券门,起券用长方楔形砖砌筑。这一类型的汉墓以农民村汉墓群、沙沟子汉墓群、望海芹菜洼汉墓群为代表。出土的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少数有简单彩绘。主要器物有:奁、灶、釜、井、仓、壶、灯、耳杯、盘、带鋬杯、无铛式器座、立侍女诵等,除了白陶瓮以外,完全没有了大灰陶罐类器型和彩绘类器物。除陶器外,还出土有五铢钱、铁器等金属器物。

花纹砖室墓在汉墓中数量仅次于绳纹砖室墓群,这一类型汉墓的时代约从东汉中期到汉末并延续至魏晋时期,主要分布在熊岳、鲅鱼圈及以南至浮渡河广大地域,浮渡河以南地区也应有延续分布。从墓的型制看,单室、双室、多室墓并存,多人合葬现象普遍,最多发现有十人合葬的五室合葬墓。墓室的砌筑全部为泥质或夹细砂灰色花纹砖,墓砖的一则模印有各类凸阳纹线条花纹。花纹砖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较前两类墓型数量更多,品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彩绘器物完全消失,除少量的白陶大罐外,完全没有了大罐类器物,作为礼器象征的鼎、盉、壶类器物消失。除了五铢钱、铜镜、铜带钩、漆器等实用品及用于首饰的玉、石、琥珀、玛瑙、琉璃、骨等饰物外,基本上都是仿照生前生活中器物制作的陶制冥器,有起居类的罐、瓮、灶、釜、甑、耳杯等,生活类的奁、盒、盆、鐎斗、灯、盘等,建筑类的楼、仓、井等。

陶井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事死如事生,礼也”观念的认同,丧葬风俗也发生了改变,平民墓葬也在极力追求豪华和奢侈。逝者生时享有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都要搬到墓葬中去,以便在冥府之中继续享有。《盐铁论》记载的汉武、昭时期的厚葬之风“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这种丧葬风俗从汉早中期开始,逐步盛行并贯穿了以后的整个两汉时期,其表现为汉代墓葬中仿自生前吃、穿、住、行诸方面随葬冥器的急剧增加。在古盖州两汉时期的墓葬中,也同样充分的反应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把随葬的实用器模型和随葬器物,称之为冥器,也称“明器”。随葬的冥器可以看出汉代时社会生活状况。收获、贮藏和粮食加工的冥器,占有一定的数量。陶仓、陶杵臼这类的冥器较多,说明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了剩余。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业繁荣,贸易往来有了发生,促进了城市的发达。“修整里阓,市张列市”。在城内有政府各署官舍,街市里阓,手工业聚居区,作坊区等。出行、牛马车、市肆、市井等,是城市生活的缩影。汉时候,封建地主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了国家强盛的局面。同时,地主阶级加强了土地兼并,官僚、地主、商人的生活更加奢侈腐化,追求享乐之风。豪强地主住的是“坛宇显敞,高门纳驷”(左思《蜀都赋》)的甲第,养妖童美妾,倡讴伎乐,庖厨杂役。盖州出土的陶楼,为二层楼阁,四面出檐,四角微翘,檐头饰瓦当,灵秀美观,当是当时地主阶级生活的写照。盖州出士的陶鼎、陶盉、陶锺、陶壶、博山炉、陶俑、陶奁、陶灯等,无一不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情景来。小的冥器,包括仓、釜、灶、俎、勺、耳杯、案、井也都制作得很精细,活生生地展現出当时的生活状况。熨斗的出現,反映出人们对服饰及穿着的一些要求。

辅首三足陶奁盖州市太阳升办事处光荣村汉墓出土

在九垅地曲茔汉墓地,出土了兩种文字墓砖。竖书汉隶的砖长36厘米,寛32厘米,厚8厘米。砖一侧模印两行竖书文字:“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

横排竖书文字砖书:“永和五年造作竭力无余用庸数千士夫莫不互助生死之义备矣”。

永和五年,是东汉順帝刘保的年号,为公元年。那吋候,平郭城连丧葬都很奢侈。

杨庆昌沙迹盖州文物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标题阅读

??热烈祝贺福达国际影视







































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
白癜风遗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gr/5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