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盖州神秘的盖州钟鼓楼,你所不知的

盖州钟鼓楼带有几番历尽沧桑的形态矗立在城中的中轴线上,这座曾经遥对着“在城之阳”的大清河,能抗御外寇而耀武扬威的城门退居到二线,安然地俯视城内的来来往往人流从它身下匆匆穿过,听着门洞里传出车轮碾过石条和人们踩塌地面的声音。

钟鼓楼建在一段曾经做为南城门,后来又保留改为独立的高台基址上。称为钟鼓楼是因为后来人们在高台上建了两个小亭,分别放置了钟和鼓。城里的钟鼓楼是古时候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多建于城市中心地带。除了报时之外,还作为报警和礼仪之用,有些地方称它为谯楼,谯楼在古代是城市的象征。

古代没有时钟,记时报时要靠日圭和漏壶。城内要是仅仅只有几家生存,不报时也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可关键是城市与乡下不同,城里的人们要相互联系,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秩序,城中的百姓就要靠官府设置的钟鼓楼来传递报时的信息,因此钟鼓楼是非常重要的。明朝的洪武年间,全国好多地方都兴建了钟鼓楼,据记载:南昌城最早的谯楼就设在普贤寺内,南昌城明都指挥宋晟,在广济桥岸建“钟鼓楼”,楼前建台,台上放置日圭,室内置漏壶计时。鼓楼仍坚持每天黄昏时鸣钟18响,接着发鼓计时。每夜五更,每隔两小时敲鼓12下。第二天凌晨五更告罄,再鸣钟声,宣告新的一天开始。晨钟暮鼓之说大概由此得来。没有记载说盖州钟鼓楼当时报时的状况,不过,明初兴建钟鼓楼既然成了时尚,报时的事,也会有些秩序或者要求。因为地域差别,各地的谯楼会有些大同小异的区别。

盖州卫的钟鼓楼至少在清乾隆二十九年还是坚持报时的。现存的《重修盖平鼓楼碑记》虽已风化,字体磨泐不清,但还有记载:住持首堂,和县里有德有威望的人商量说:“僧斯楼之住持,兹楼,邑中之香火,邑之晨昏更筹。与夫水火不虞,皆于楼之钟先教之。望视其倾颓而不一为之修葺焉,可乎哉?”可见,钟鼓楼有两个最重要功能:即“晨昏更筹”和“水火不虞”,正是报时和报警。有记载说:“明正德四年(年),盖州卫连日地震,钟鼓楼的大钟半夜自鸣三次,城东戴家峪山崩两处,长丈余。”自鸣的事是很蹊跷的。

日晷,是古时候测日影的仪器,又称日规、日圭。古人用尺子度量太阳的影子,记录和确定冬至、夏至,定出一年的长度和四季,定出每一天的各个时辰。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即晷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跟着变动。漏壶,也有人称它为水钟,是古时候利用滴水多寡来计算时间的计时器,漏刻的基本装置是漏壶,多为铜制,“铜壶滴漏”说的便是此种东西。

盖州钟鼓楼在什么时候开始凋敝的不得知,大概会是在历经战乱,钟表出现以及战火毁坏中消亡吧。

钟鼓楼的高台是建在高约一米的花岗岩条石基上的,东西长36米,南北宽15米,高7米,呈梯形上敛式。台基中部有一大的券式拱门,是南北大路通行必经之要道。高台四周用大青砖砌筑。现在在台上中轴线建有一复式建筑,即大慈宝殿(观音阁)前带有一座卷棚建筑,卷棚左右前方为钟、鼓二亭。大慈宝殿两侧并行建有僧房,有台阶可曲尺形绕行通达高台,台阶行至一半时,抵达一组二层建筑,称为“枯木堂”。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盖平鼓楼碑记》载:“邑之善士王守信,纠合四民,共禀于官,咸捐厥资用以鸠工市材,按其旧址而重构之。为雉堞若干,鼓楼之东北隅若干,及观音阁、配殿、钟鼓楼、枯木堂、静室、厨舍俱各,丹垩涂饰,焕然一新。时乾隆戊辰之七月,越明年已巳九月告竣。”台上的这组建筑当是依照乾隆二十九年时建筑形制重新规划的。从南大街登上钟鼓楼,站在最高处,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而今依然还能够感受到它曾作为主导时空,报晓示昏的权威,以及不平凡的那一丝气韵。那气韵,正是明初建城时宏大规划的一项得以传神的佳作。

深度盖州︱服务盖州

投稿、新闻爆料、企业推广、商业合作、个人MV、

大型活动、现场在线互动直播、精准互动投票等

请添加: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好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aizhouzx.com/gzsgr/5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